一、我国批发服务业的现状
1、我国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型批发市场。2001年,全国批发市场成交额达到16358亿元,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3273个。
2、我国批发企业主体缺位,现代化的大批发体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原国有三级批发体系已经彻底瓦解。原有国有批发企业很多处于萎缩乃至半瘫痪状态,而新的主渠道载体尚不清楚。
3、我国批发商的市场份额连年减少,经营利润普遍下滑。不少国有批发企业已资不抵债。批发商受到厂商和零售商的两头挤压,特别是大型连锁和仓储式零售企业,其庞大的采购配送体系已具备了一定的批发服务功能,也占领一定的批发市场份额。
4、我国批发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欠合理。2001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贸易业批发额占全国的70%,中部地区占18.9%,西部地区仅占11.1%。
5、批发领域对外资解禁,批发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二、我国批发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1、营销观念与人员素质的差距-我国批发商僵化、落后的经营观念难以应付现代化的市场竞争。
我国现有的批发商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物资系统、商业系统和供销社系统延续下来的批发企业;另一类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私营批发企业。而私营批发企业的业主也有一大部分是原国有批发企业的员工,这样就使得市场上有很多的批发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国有批发商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难以从官商的模式中脱胎换骨。
西方发达国家的批发商善于积极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美国的一些批发业与零售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日本实行“支持零售型批发”,就是市场导向观念的具体体现。
2、经营体制差距-我国批发商业改革局限于内部体制的调整上,没有放到产、购、销全过程中整体推进。
3、资本积聚差距-资金匮乏,严重影响了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4、管理差距-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低,成为产业升级和企业扩张的瓶颈之一。
我国许多批发业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单门独店、劳动密集、以手工操作或传统的机械作业为主的状态,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远未普及,效率低下。在西方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形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国家批发企业的技术装备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今后还将进一步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5、功能能力差距-传统批发商由于功能能力不足或功能能力无法充分发挥而被厂商和零售等排斥在外,地位悬空,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6、营销差距-我国批发业营销网络不发达,辐射半径小,供需链相当脆弱,阻碍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7、组织集中度差距-企业规模狭小,内外贸分割、地区市场封锁,市场规则不统一、不健全。
批发业是规模业务,我国批发行业企业一般规模小,反观国际专业批发企业,它们正在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例如,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品牌基本实行的是大批发商代理制。
8、效率差距-销售额和利润连年下降,直接影响着我国批发业的竞争力。
三、我国批发服务业外资进入状况及影响
(一)我国批发业对外开放的进程
长期以来,批发业被视作国内商业流通领域的“要害”,我国政府对外资企业进入批发流通领域控制甚严。1999年以前,我国批发业是绝对禁止外资染指的“禁地”。直到1999年6月,在零售业开放取得积极效果的鼓舞下,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首次允许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分别试点建立一家中外合资商业批发企业,但仍不允许外商控股。
(二)外资进入我国批发市场的现状
目前,官方共核发了4张执照允许外资经营批发业,但现在只有一家公司正式成立,即日本大商社丸红企业参与投资的上海百红。该合资公司的出资比例为中方51%,日方49%。
事实上,早在上海百红打开缺口之前,披着“批零兼营”外衣的一些外资零售商就已经在向我国批发业迂回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