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发业在中国时常受到非难和指责,是“可以被利用、改造和规范,但不可以被信任和依靠”的。特别是进入21纪以来,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的口号下,“重零售、轻批发”的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向被认为是落后原始的批发业受到更强烈的冲击。正视中国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的市场供给和加工制造大国的客观实际,重塑批发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批发业;大批发商;创新;技术革新 一、中国批发业的发展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代,制造、批发、零售三部分企业的管理界限是分明的。批发网络的核心是商业系统的一二三级批发供应站。一级站是由当时的商业部在上海、天津、广州三地,分六个行业成立的面向全国的采购供应站,负责收购这三个中心城市相应制造企业的产品,向全国销售;后又逐步成立各省市、地区、县的相应的二三级站,从而建立起面向全国的批发供销网络,批发体系是比较完整。在那个时期,这样一个比较完备的批发体系,对保证国家生产建设的运行以及保障人民生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和减少流通环节,即“三多一少”为代表的流通体制改革,使得原有的包含一二三级批发供应站的批发网络系统受到遏止,批发业的辉煌不在。再加上生产和零售资本的渗入,外资的进入,物流中心的突起,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善,这些都对批发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尽管面临着众多的挤压和挑战,自身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中国的批发业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批发交易市场已发展到89 043个,成交总额34 772亿元。其中,成交额上亿元的批发市场达到3 258个,虽只占批发市场总数的366%,但年成交额达到19 840亿元,占全国年成交额的57%以上。2002年批发零售商品销售总额为81 266亿元,同口径批发销售额为52 968亿元,超过零售额,如果加上批发市场的批发销售额3万亿元,总数超过8万亿。按2002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4万亿计,批发销售额大体相当于零售额的2倍左右。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是涉及到数十个大类、几十万个品种的农产品、工业品和工业投资品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和产品流程,明确地表明了批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和重要地位。 二、在中国发展批发业的客观必然性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生存条件的批发业还能顽强地发展起来?对其原因的深入探究也再一次表明了批发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一点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
第一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结果表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的中国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375倍。1980-1997年的17年里,中国制造业占世界份额从14%上升至59%。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位,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生产的产品在内的百余种产品的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区域。据统计,仅去年一年,中国就为60亿世界人口每人生产了一双鞋,28件衣服和17米长的布料。如此巨大的产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销售,能完成此重任的大概只有具有大进大出特征的批发业了。另外,见表1。
表1表明了商品流通的四种类型,很显然,本地市场是无法消费如此巨大的产量,产品势必要在地区之间进行流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外销,而这同样迫切地需要批发业参与其中,发挥其各种优势和功能。
第二是大量、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的市场供给的客观要求。批发连接生产和零售。在中国,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零售领域,典型的特征都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生产领域,比如在整机方面,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生产商的年生产规模在200万台左右,而惠普的全球洗衣机产量在1999年就高达174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高达300万台。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为250万台,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 300万台。国内的大生产企业况且如此,那些“散兵游勇”式的中小企业就更不用说了。在零售领域,200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是由占中国流通企业总数的99%中小流通企业实现的。如果放在全球背景下看,则中国流通企业全部都是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企业直接与众多的零售企业进行交易,或零售企业直接与众多生产企业进行交易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且也是不经济的。因此,通过批发这一环节来进行批量的销售和进货,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第三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受到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这就加大了满足他们需求的难度。另外,中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这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进而导致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是不一致的。消费者客观上存在多样化选择的问题,而生产企业不可能向千万个零售企业一一直接供货,零售企业也不能一一登陆每一个他需要的产品的生产企业网站,这样对双方来说交易成本都很高。这些都使得中国的批发业依然有继续发展的缘由。
第四是中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内外贸一体化就是在国内市场统一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形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相开放和利用的格局;建立统一规范、稳定公开、顺畅高效的政府流通管理体制;具备内外贸企业能够平等、自主、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秩序。内外贸一体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大市场、大流通、提高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同世界贸易体制接轨的必要手段和内容。它迫切地需要中国培育出相当数量高起点、辐射强、真正有大进大出实力的,成交额在千万元、亿元、1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大批发企业。 三、中国批发业的发展出路 以上强调了批发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所以批发业确实需要重塑和提升,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培育大批发商
批发业本身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性,而这种优势在大批发商身上就更为明显。同时大批发商的经济带动能力强,每发出的每一张订单、每一个信息,都在牵动众多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命运,都在引导它们的经济行为,从而都在调节着、配置着稀缺、宝贵的资源,而这正是我国流通改革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培育大批发商,必须实行资本多元化。竞争和发展的压力,迫使批发业改革必须坚持双重多元化发展及社会批发主体多元化,打破国有商业独家批发为主导的经营格局,形成以国有批发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批发共存的批发流通体系,同时加快国有批发主体结构的多元化进程,通过转改制、内外联合吸收民营资本和职工入股实现国有批发主体资本机构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批发业的发展,培育出大批发商。
(二)实行功能创新,向现代批发转型
现代意义的批发已不单纯是产品的集散和交易,应是全方位完善其功能,向现代批发业转型,其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发展综合性服务。一是推进对零售业支持、支援服务功能的创新。开展多方位服务,以购销为主体,充分发挥储存、加工、运输、分拣、包装、编货、配送、展示、陈列等多环节综合性的服务功能。二是推进对制造商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批发业在搜集信息、反馈信息、产品策划、深度开发、拓宽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代理代购、代销、代存、代运、代办、金融信贷等综合性服务。三是产品细分化做到专而全。专业化经营、综合性服务是现代批发业市场定位的基本方向。要做到服务全面、功能齐全、专业化品种最多、规格最全、花色最齐备,成为专业用户、专业经营者最理想的进货场所。
(三)大力推行批发业的技术革新
现代批发要求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顾客的需求,达到这一要求的关键环节是信息化和标准化。但我国的批发业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批发技术落后,已经成为我国批发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批发业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在产品采购、销售等商流作业和仓储、运输等物流作业上,要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导入网络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只有广泛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才能提供现代化的服务,从而争取到更多的顾客,赢得市场。
(四)改善管理,实施管理创新
批发业要摆脱低层次竞争,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很重要的方向是提升自身的价值,而品牌经营是提升批发业价值的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来,我国批发业品牌意识不强,创名牌的积极性也不高。品牌代表着管理、服务和质量。批发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品牌建设,以品牌优势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样才能发挥批发业的辐射力度,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市场竞争的激化驱使批发业寻求向国际市场发展,而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采用也为其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方便。中国已经加入了WTO,批发业的开放是双向的,在面对外来冲击的同时,WTO也为中国的批发业国际化提供了契机。批发业要积极吸引境外企业设立总经销、总代理点,积极办好国际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重点扶持龙头批发企业转变为大型现代贸易公司,成为进出口商品交易的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批发企业向国际商贸批发企业发展,到国外去开办批发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