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艺术品拍卖业目前大格局不变 未来重新洗牌势在必行 2003年内地艺术品拍卖产值比上年增长50%,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海外公司加紧登陆内地,面对海外及国内企业相互间竞争,中国艺术品拍卖业三五年内将重新洗牌,市场重新划分的趋势不可避免。记者为此采访京沪七家公司老总,并专访正在北京的德国纳高公司总裁Robin及香港佳士得亚洲区副总裁马成名。
市场十年内地形成投资群体
德国纳高公司登陆中国招商 世界著名艺术品拍卖公司——佳士得,以及欧洲经营中国艺术品最著名的公司——德国纳高拍卖公司,最近相继在北京举办预展。尽管拍卖地还是在香港和德国境内,但是两家海外公司自去年中国市场火爆后,不失时机地在北京亮相,吸引购买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买家群体的举动,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我们先回顾一下。国际大拍卖行在中国举办艺术品拍卖预展和营销活动,最早出现于1988年。当时苏富比公司在北京主办了名为“马可波罗回归”慈善拍卖会,这是外国拍卖公司在中国内地举办的首次拍卖活动。1993年10月和1994年4月,苏富比又两次在上海举办了拍卖品展览会。其后,苏富比决定在上海设立中国办事处。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家大拍卖行佳士得公司也决定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现迁至北京)。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两家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发展10年,其间有过相对沉寂的时期。但随着国力强盛,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开始孕育新一轮行情。去年下半年,在大多经营者和投资者尚处在SARS会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产生多大负面影响的困惑中的时候,市场却突然启动,其火爆局面令海内外市场人士大感意外。 无论分析人士对去年内地艺术市场火爆行情有多少种认识,但一点是共识的:这就是中国内地已经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买家阶层或群体。换句话说,过去的十年中,内地艺术品的买家群体尚弱小,多数买家还是以收藏目的为主。市场经过十年发展后,也培育创造出一个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内地买家阶层。 苏富比、佳士得是世界级艺术品拍卖公司,他们当然会及时洞察到中国的买家阶层日益强大,中国未来市场机会巨大。不仅苏富比和佳士得,世界其他公司也会在做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备。此次,有82年历史、德国最负盛名的纳高公司在北京举办中国艺术品拍卖预展,就是一个证明。 国际大拍卖公司都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所以此次德国纳高公司到北京招商预展,绝不仅仅是为了这一次拍卖。德国人登陆北京向我们传达出一个信号:就是国际大拍卖行希望通过它的品牌即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中国买家到德国竞买。事实上,近几年德国纳高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品的买家构成中,来自中国的买家占了50%,中国买家所占的交易份额近30%。可以预见,如果纳高公司在中国招商取得成果,未来的几年内这一比例还会增大。
从长远看国外公司威胁不容忽视
内地公司之间竞争加剧不可避免 加入WTO后,中国拍卖业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业,面临国外同行竞争是一个客观存在。现在的问题是,未来国内拍卖业如何应对国外挑战竞争?国内企业自身还存在哪些不适应外来竞争的问题,比如国内公司目前的所有制或体制,要不要进行改造?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也在近年形成了。艺术品投资与金融股票、房地产,并列属于世界三大投资领域。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未来利润增长空间巨大。2003年全球中国艺术品成交额超过50亿元,根据统计,世界范围内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利润,国内公司和国外公司各占一半。但未来市场占有率会怎样变化?国外公司会不会挤压国内公司,获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不得而知。 退一步说,即使国外公司因种种原因(国内相关文物法规及对艺术品投资领域外资进入的限制),未来若干年还不能对国内公司形成较大的市场威胁,或者说起码10年内,内地的艺术品拍卖业不必担心其利润会被国外公司掠走,那么也还存在一个这些利润在国内各拍卖公司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国内公司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激烈竞争。竞争胜出者,将扩大份额,反之亦然。那么到底谁是最终的赢家呢?10年后内地艺术品市场的利润分配是怎样的比例呢?据统计,目前嘉德、翰海以及华辰、朵云轩、中贸圣佳、荣宝、敬华等7家公司,占据了内地艺术品市场约50%的利润份额,仅嘉德和翰海两家公司便独享国内市场三成份额。那么几年以后呢?几年以后还是这种局面吗?未来若干年内,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持续繁荣下去,而未来若干年各个公司之间的利润份额比例也将会不断发生变化。
国内外公司之间差距大
主要是理念落后人才匮乏 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与国外大艺术品拍卖公司存在差距。苏富比、佳士得等著名拍卖公司多年来跨国经营,在世界各地包括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建有数十家分公司或办事机构。他们经验成熟,操作稳健,拥有多年来形成的稳定客户群体。相比国际大拍卖公司,内地拍卖公司还存在很多制约发展的基本问题。
最主要的差距,应是国内拍卖业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国从事古书画及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相关培训教育也很少。有些拍卖公司正是因为缺乏艺术品鉴定和评估的专业人士,所以经营水平上不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拍卖业的发展。而国外拍卖公司不仅有高水平的专业拍卖师,有国际级的从事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评估专家,而且大多员工都受到过系统和良好的专业训练,其人员整体素质很高。苏富比公司在伦敦亚非学院就设有自己的员工培训基地。 另一个差距,是目前我国各拍卖公司仍主要采取现场击槌拍卖的方式经营。在国外,这种“击槌方式”被称为“传统拍卖方式”。在拍卖业成熟的西方国家,拍卖企业早已广泛使用电子商务,他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管理,网络拍卖已经很普及。从世界范围来看,现在拍卖公司运用现代科技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当然,这种现代科技是建立在该国成熟的银行信用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上的。
还有一个差距,就是如苏富比和佳士得公司对所经营的艺术品,都有“保真”的承诺,即买家可以放心地竞买艺术品,而不必担心所竞买的艺术品存在真伪的问题。据悉,这些国际大公司规定,如果买家在成交后发现自己所买的艺术品有问题,若能出具由相关机构出具的证明,那么这些公司也承担责任,买家可以退货。而在国内,据了解各拍卖公司还没有这样的“保真”制度。 国内外拍卖公司之间存在差距,是很正常的。因为从1993年起,至今国内艺术品拍卖业只有10年的历史,而西方拍卖业已有200多年的丰富运作经验。由于体制和其他原因,国内拍卖公司尚缺少内在发展动力,大多靠政策外力推动。拍卖公司内部还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一些情况下政府行政干预因素还时有存在。此外,国内拍卖机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处于比较无序的状态。一些地方拍卖公司过多和过乱,也导致恶性竞争发生。据估测,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后,国内拍卖公司数量几年内将由现在的3000家增至5000家,这预示着艺术品拍卖的利润将会被更多的公司分配,即每个公司平均利润将会减少。但是,在更多国外大公司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今天,国内需要的是能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企业,需要出现中国的“苏富比”和“佳士得”,而不是需要更多的小企业。 去年,在世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中国内地除在瓷器杂项和华人油画等品种的经营上与国际市场有较大差距外,内地在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成交价方面创下了多项全球新记录。内地的中国近现代市场从去年下半年起,真火爆起来了吗?我们知道,西方绘画艺术品拍卖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其拍卖交易过程早已理性和完善。西方市场的成熟和完善是建立在其一级市场成熟完善的基础上的,因此那里市场波动一般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浮动区域之内。一件拍品从征集到上拍都有很规范的程序,甚至其估价往往也是买方和卖方共同商定后的结果。因此,西方大公司的拍卖会上已很难出现一件拍品的成交价比估价高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现象。但成交价比估价高数倍数十倍的现象,却在近年特别是去年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市场上频频出现。当我们在用“火爆”、“井喷”等词汇来形容去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突然启动的时候,还应冷静想想在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什么。笔者认为,这也许正表明了今天中国艺术品拍卖业尚不成熟,尚处在发展初期。不过,任何市场特别是不成熟的市场总是有“泡沫”的,这正如当前中国的股市有“泡沫”一样。投资者和经营者认识到市场中有“泡沫”,就能理性一些去投资和经营,从而减少投资和经营的失误。不过,这是本文的题外话了,以后本刊将再做专门探讨。 拍卖公司是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好不好最为重要。拍卖公司的服务方式、声誉、信誉、管理机制和理念是其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面对海外公司加速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进程,中国拍卖企业会从他们那里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国内公司更快地与国际拍卖业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