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海已经成为北京的供货地”的说法,几乎成为近年来的“共识”,上海每年仅几千万元的拍卖总成交量,确实无法与北京每年数亿元的成交量相比,上海的业内人士好像也满意于这个“现状”,而且还出现了“上海适合于做供货地”的论调,仿佛已经忘记了上海曾经拥有中国艺术品收藏“半壁江山”的光荣。
不过,一些新情况已显示出上海重夺艺术品拍卖市场主导地位的努力。新成立的敬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的成交额,结束了他们6月份的首次拍卖。与此同时,朵云轩春拍总成交额1300多万元,上海工美拍卖行率先推出书法拍卖专场,细化市场分工。
“上海的艺术品收藏已经不多了!”这种说法曾经对上海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构成了一种伤害,经过敬华拍卖半年多的工作,证实了上海收藏家的重要藏品中70%以上还在上海。再者,上海一些国家文物经营单位,如上海文物商店,藏品相当丰富。加之,通过春季拍卖,海外艺术品在7月份出现明显的向上海流动趋势,使上海各拍卖行的货源有了新的来源。
北京和上海的拍卖行原来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新成立的敬华拍卖依靠上海文物商店等多年来建立的与海外收藏家的联系开展运作,市场优势已经显现。朵云轩春季拍卖中大量新买家的出现,也是一个市场发展的明显信号。
不论是上海还是北京的拍卖行,都称自己摸索出了“适合中国现状的拍卖规律和规则”,但在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方面则较少考虑。敬华拍卖在首拍成功后,提出要有面向世界的经营理念:在操作上要非常规范,要赢得世界性的认可;要对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同时负责,以求市场的稳定增长;对已经拍卖的物品,进行跟踪服务;要突破国内拍卖中的一些不方便的做法,比如说拍卖前要交保证金的做法,敬华拍卖自身就准备明年推出与佳士得、苏富比一样的VIP制度。
当然,上海各家拍卖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由于在外汇管理等方面的限制,现在还有一些可以回流的艺术品还不能拿来拍卖。然而,问题的出现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发现问题,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