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农超对接”在时效性、质量安全性、技术性、增值服务、运作柔性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对物流支撑体系具有很高的要求,应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主体培育、物流模式选择和物流技术应用几个方面综合考量“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物流 农超对接 农产品 体系构建 构建“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意义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即服务“农超对接”这项利民工程的物流保障体系,它旨在提高农产品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城市连锁超市的配送效率,保证农产品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安全的送到合适的地方,从而使得农民、超市、消费者多方受益,实现共赢(朱长征,2011)。构建“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农超对接”平抑物价作用的实现。如果“农超对接”物流服务的能力、质量和规模跟不上,将直接造成物流成本的增高,而高昂的物流成本将最终计入产品售价,从而推高终端超市的销售价格。因此,物流体系的建立与良好运行是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有效手段。是降低农产品损耗和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和管理水平将有效保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问题,减少货损货差,使农产品在上柜之时保持良好的鲜活度和食用安全性。物流过程中适当的流通加工活动能有效增加农产品在离开生产地之后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风险。农产品经营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也包括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和交货风险。“农超对接”物流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农产品从产地安全、及时地送到消费地,从而消除市场变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规避市场风险,同时防止交货不及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一些偏远地区优良的农产品可能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与城市连锁超市的对接。通过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建设、物流运作模式的优化以及物流技术的应用,将使更多的“农超对接”工作得以实现。 “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运行要求 “时效性要求高。农产品具有“鲜、新、时、活、生”等特点,决定了产品只有较短的保质期限,易腐烂、易变质,因而要求尽可能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环节,这对各物流子系统之间的沟通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新峰,2011)。 质量安全性要求高。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鲜活农产品质量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因此,鲜活农产品在储藏、加工、运输等环节必须有严格的温度标准,防止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滋生或“二次污染”,影响农产品品质,威胁居民消费安全。 技术性要求高。鲜活农产品在流通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农产品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渠道。物流运作过程中需要冷藏库、冷藏运输车、加工车间等一系列设施设备,部分品种甚至需要特定的容器和设备,需要持续的保鲜加工技术。这时的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更具生产性,且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 增值服务要求高。“农超对接”是为了快速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物流工作除了要保障“快”,还要能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市场价值的很大部分是在离开生产领域之后实现的,具有很大的加工增值潜力。农产品离开田间后的分类、包装、快速质量检测等工作非常关键,加工增值是“农超对接”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 运作柔性要求高。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性大,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生产的农产品在品种、产量和质量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为满足需求超市往往同时和多个基地开展合作,也就意味着物流作业路线并不固定,不同季节物流作业对象也会有差异,要求物流体系有较高的柔性,面对农产品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变化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城乡一体化要求高。“农超对接”的物流过程是从农村田间直接到城市闹市区,物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既要考虑农村物流现实条件,又要考虑城市物流的要求。如运输设备的配备要同时考虑乡村路况和城市对运输车辆的限制,运输时间既要考虑农产品的最佳采摘时间,又要考虑城市的交通管制问题等。 “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的建设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提高“农超对接”物流运作水平的前提条件。具体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建设: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和物流配送中心(汤晓阳,2011)。 冷链系统主要包括保鲜冷藏库的建设和保温运输设备的添置。冷藏库的建设需根据农产品生产分布和连锁超市集中情况进行选址和布局;保温运输设备的配备除了在数量上要有所增加外,还需考虑其构造和功能能否适合当地农产品的性质,尽量选择与农产品存放要求最相契合的设备。 从“农超对接”的形式来看,快速检测工作最好在农产品装车发运之前完成,既可以加快农产品上市速度,又可以避免浪费物流资源。因此,可以在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快速检测中心,使农产品在离开生产地以后迅速完成检重、包装、质量检测等一系列活动,直接装车发运,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超对接”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与农产品生产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一方面应重点支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或建立公共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以满足区域内“农超对接”的配送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励在现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中增加鲜活农产品配送功能;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组织生产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一些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 (二)物流主体培育 物流主体是推动物流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参与“农超对接”物流工作的主体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或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物流主体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充足的劳动力,避免超市利用物流环节对产品进行压价,缺点是对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大型连锁超市的高要求。由超市作为物流主体可以使超市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提供物流运作效率,但是许多中小型连锁超市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投入物流体系的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运输成本低、物流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保持农产品的生鲜,保障供应的及时性,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和流通量,扩大物流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但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因此虽然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农超对接”物流工作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主体仍将是“农超对接”物流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均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承担了大部分“农超对接”物流工作,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主要的物流运作主体,鼓励并支持这些大型超市提升物流能力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但从“农超对接”物流运作的要求分析,其物流体系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是优势最为明显的,只是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在为“农超对接”提供优质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选择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农超对接”物流工作的还较少。但随着“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及第三方物流业的迅速成长,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是未来主要的“农超对接”物流主体,应是当前重点培育对象。 (三)物流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农超对接”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面不太广,为保证对接的顺利实现,很多超市与合作社之间采用了简单的直接配送模式,部分采用了超市巡提或合作社巡送模式。直接配送是指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开展一对一的物流配送活动,其优势是单批次物流速度快、质量高,且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不利方面是容易造成物流资源浪费,导致物流成本上升,也会增加超市接货的压力。超市巡提或合作社巡送是指由超市组织运输车辆到农产品的生产方分点巡回提货,或由合作社组织运输车辆分点依次巡回送货到各个超市,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拼装作业节约了物流资源,减少了运输次数和距离,能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不足之处是对超市和合作社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要求,且需要超市或合作社有较强的物流能力。 随着“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物流量不断增大,直接配送模式的缺点将凸显出来,逐渐被淘汰,仅在一些紧急情况时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可以采用超市巡提模式,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采用合作社巡送模式。但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角度来看,最具发展前景的将是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农超对接”物流配送活动,一般是多方联合组建共同配送调控中心,负责订货信息的集中与整理、配送运输的计划、车辆的调度、车辆积载计划、配装顺序与工艺、送货线路的选择与优化等,将多个合作社与多家超市合作的多项对接物流工作整合在一起完成,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如图1所示。 采用共同配送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有效整合了一定区域内的“农超对接”物流资源,减少运输次数,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设施设备,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但此模式要求“农超对接”各参与方较为开放,能实现信息共享,对共同配送中心的调度能力要求较高。 (四)物流技术应用 由于“农超对接”对物流活动的特殊要求,物流技术的选择、改进与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农超对接”物流体系的关键技术是保鲜加工技术、包装技术以及信息技术。 为提高物流保鲜能力,保证农产品质量,一方面是要选择较先进的技术,逐步淘汰简单的冰块加棉袄的保鲜方式,广泛使用冷藏车、保温车、气调贮藏库、冷冻库等设施设备,促进制冷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是要针对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有目的性地开发新技术,如各式本地菜的保鲜加工技术。 “农超对接”物流包装应向少量化、标准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为方便物流和销售,农产品包装环节应尽量提前,争取在田间即按超市销售要求进行标准化包装;另一方面,“农超对接”物流距离相对较短,周转次数少,可以适当减少包装。在包装材料上,应尽量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资源,如稻草、芦苇等,既降低包装成本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农超对接”对农产品物流的快捷性与准确性要求非常高,为实现这一点,必须推广相应的物流信息技术。如通过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提高对农产品的识别效率,缩短农产品交接货时间;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提高运输车辆调度能力,增强农产品物流的应变能力;利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提高业务处理能力,缩短“农超对接”实现周期等。 结论 “农超对接”是一项惠及民生的事业,构建为“农超对接”提供支撑服务的物流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农超对接”物流支撑体系在运行上有特殊的要求,需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主体培育、物流模式选择及物流技术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朱长征,邹龙,杨星艳.陕西新农村“农超对接”物流体系研究[J].江苏商论,2011(3) 2.史新峰,邹龙.我国“农超对接”物流体系的运作模式选择[J].江苏商论,2011(1) 3.汤晓阳.农超对接实施过程中的物流体系的建设[J].中国商贸,2011(21) 4.王永胜.“农超对接”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以果蔬类农产品为例[J].物流科技,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