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博业,是家乐福全球采购总裁来华后的新名字。在6月30日闭幕的第四届“跨国零售企业采购会”(国家商务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下称“跨采会”)上,他是到场的零售企业最高层高管。
虽然不懂中文,邬博业却掏出一叠中文名片四下散发,面对镜头更是微笑作答。
与邬的到场相呼应的是,家乐福的展台前竖起2米多高的展示牌,上面显示这样的字样——“家乐福中国采购量占全球采购总量70%”。在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仅指家乐福的非中国门店,其在中国门店的采购比例超过70%。
中国采购的“新起之秀”还有韩国零售巨头易买得,其母公司韩国(株)新世界(11.37,0.20,1.79%)易买得派出了海外采购部的科长尹锡俊。
尹锡俊向本报记者表示:“2008年在中国5000万美元采购量的基础上,易买得2009年在中国采购将大幅增加至8000万美元。”
台湾润泰集团旗下大润发中国区CEO黄明端也乐观地表示:“大润发在中国内地的采购量近年都以30%速度增长,我预期2009年同样如此。”
记者发现,金融危机下,家乐福、沃尔玛等“第一梯队”零售商,在中国的采购额保持稳定;大润发、易买得等中型零售商,在中国的采购额有较大增幅空间;而纺织品为主的传统百货,以及低端家电产品仍是采购重点。
2009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1%(2007年、2008年全年分别是13.0%、10.6%);中国出口销售额同比下降20.7%(2007年、2008年全年分别是同比增长29.6%、21.4%)。
“共克时艰”——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以此形容此次“跨采会”的主题。在中国外贸出口量连续第7个月下滑之际,来自跨国零售巨头们的采购单,或许能给中国制造的寒冬带来一丝温暖。
采购策略:维持还是加码?
增加更多的中国采购,是家乐福面对金融危机的采购策略。
2008年,包括中国贸易商代理的部分,家乐福集团所有品牌在中国的直接、间接采购量为66亿美元。
邬博业告诉本报记者,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2009年上半年的中国采购量增长了4%。这种微幅增长,在金融危机中零售业大受冲击、原材料下降导致货物价格下跌基础上,显得尤为可观。
“下半年还很难预测”,不过,邬博业表示,金融危机对家乐福的中国采购中心是个机会,在此经济环境下,自己倾向于增大在“低价供应地”中国的采购量,而“集团总部的高层们也都赞成这种看法”。
易买得的尹锡俊也持相同看法。他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品的便宜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次参会,尹锡俊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只从韩国带来1000万美元的采购计划,但在现场查看摊位、与供应商接洽下来,他紧急致电总部,要求将采购计划总额提至2000万美元。
这种面对面的接触,正是易买得“直接采购”的开始。此前,易买得在中国的采购一直通过中间商代理,从2009年开始,易买得放弃了代理模式,直接向中国派出采购团队进行直购。
“这样下来,我们的成本可以降低三成。”尹锡俊表示。
降低成本的同时,易买得更进一步提高了在中国的采购金额,从2008年的5000万美元提高至2009年的预算8000万美元。
沃尔玛延续其一贯保守的风格,没有透露2009年采购计划总额。其中国区总裁陈耀昌在会场表示,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企业的使命就是为顾客省钱,所以换个乐观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也给采购商带来了采购更低价商品的机会。他表示,将会在中国加大采购,加大投资,开设新的商场。
“是否会向东南亚等更低成本地区转移采购计划?”
面对这个问题,易买得和家乐福答案一致。
尹锡俊对记者解释说,越南等国的产品的原材料多为从中国进口,价格上未必具有更大优势,易买得还是选择在中国而非东南亚采购。
“前几年,东南亚确实有过一些价格优势;但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更倾向于与经验稳定、已通过家乐福采购体系质检的中国原有供应商合作。”邬博业表示。
出口清单:低端为主
多份出口采购清单显示,服装、鞋帽、箱包、文具等百货产品,各种小家电和电子产品,仍是零售巨头们在中国的主要采购目标。
凭着2008年惊人的180亿美元“直接、间接采购额”,沃尔玛一直是“中国制造”的单个企业最大买家。
虽然没有披露今年的采购总量预测,因为代表了沃尔玛的采购类别,其此次参会的采购清单仍广为市场关注。
记者看到,在沃尔玛的出口采购清单上,分别是纺织服装类、鞋帽类、家具用品类、运动休闲类、电子电器类、办公用品及文具类、礼品饰品类、五金工具及建筑装修材料。
与此相比,家乐福的采购清单要详细很多,其大致分为四类,再细分多项小类。
其“百货部”清单可做代表:家庭用LED灯泡,太阳能科技产品,节能灯泡,工具梯和工作间产品,胶带,汽车配件,文具(书写工具,修正笔,胶水,描图仪器,文件夹等),复印纸和笔记本,旅行箱,可插电及不插电户外小冰箱,睡袋,童车,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大型健身器材,高级圣诞节装饰用品,花园户外工具(特别针对南美市场)。
而在纺织部、家居部和电子产品部,则基本为纺织产品、厨房用品等,及其洗衣机、冰箱、小家电等相对低端的电子产品。
“中国纺织品、百货园艺类在家乐福海外门店十分畅销。” 邬博业表示,要加大这部分产品的采购量。
易买得的出口采购清单则最为简单——“以纺织类产品为主”。
尹锡俊表示,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韩国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在购物时非常青睐来自中国的服装产品。
三张清单的交集很明显,金融危机当前,“劳动力密集”、“中国成本优势”、“相对低端”继续,并且加剧成为零售巨头们的采购关键词。
本土亮点:直采中心
在跨国零售企业为中国门店的“采购清单”中,最大的亮点来自“农超对接”。
根据有关定义,农超对接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11.00,-0.27,-2.40%)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6月29日,在跨国零售企业采购会的集中签约仪式上,零售巨头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与农业合作社“牵手”。
沃尔玛与江苏通州景瑞蔬菜合作社、家乐福与江苏悦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润发与常熟市梅李镇明海蔬菜种植园,均在现场正式签约。
黄明端告诉记者,明海蔬菜种植园位于江苏省常熟市,面积达5000平方米,是大润发重要培养的农产品采购基地。它为大润发华东区域的门店,直接供应蔬菜。
这种“不约而同”并不是偶然。自2008年以来,家乐福、沃尔玛、TESCO等跨国零售巨头就纷纷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进“农超对接”。
以TESCO为例。2009年5月,它正式与上海春鸣蔬菜专业合作社签约,推出TESCO的自有品牌蔬菜;在此之前,春鸣合作社已开始为其华东区门店,供应大量蔬菜。
当时,TESCO中国采购总监James Padovan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次合作中,TESCO自有品牌仅占生鲜产品总额5%,但按照公司采购规划,有望在3-5年内,将此比例提升至95%。
“推出自有品牌蔬菜的动力,是否来自利润的变化?”
对这一问题,James Padovan并不回避。他向记者坦承,在与农业合作社合作、进行生鲜蔬菜的直接采购,并以卖场自有品牌推出时,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并有“品牌溢价”,TESCO此块采购的产品毛利率可提高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