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流通行业在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是与流通实践相比,其理论研究却显得落后,国内学者虽然在流通领域的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较多,但在流通运行层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流通企业的库存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流通企业的库存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如何使库存合理化提出了具体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流通经济 流通企业 库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流通行业在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流通行业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流通行业内各企业在改善经营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也存在盲目追求经营规模等现象,特别是长期困扰流通企业的库存积压问题,一直没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至今仍是摆在流通企业面前的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流通企业库存结构的分析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探求破解库存困局的一些途径。 流通企业库存释义 马克思指出,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之一。没有流通,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商品在生产出来之后都要通过流通环节,最后才能进入消费。流通联结着生产与消费,是社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实现其生产与消费桥梁的功能,流通企业必须以一定的商品库存为基础。流通企业库存是指已经离开了生产领域、但还没有实现销售从而存在于流通企业内的商品存货。流通企业保有一定的商品库存是必须且有益的,但是如果流通企业积压着大量的库存,其后果也是十分不利的。过度的库存造成的危害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过度的库存会占用大量的资金,从而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可能造成沉重的利息负担,并使资金成本增大。其次,过度的库存会使仓储费用增大。仓储费用是随着库存商品的增加而增加的,过度的库存不仅占用更多的仓储面积,而且还有可能需要增加仓储人员以及仓储设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存储费用。最后,过度的库存会使流通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变差。如果遇到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过多的库存使企业难以及时处理,无法及时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其损失不可估量。
综上所述,如果库存商品过少会影响销售,如果过多则承担太大风险,所以流通企业的库存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但在日常的经营中,我们发现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度的库存。本文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流通库存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关于流通库存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在产品作为商品资本存在或停留在市场上时,也就是,在产品处在它从中出来的生产过程和它进入的消费过程之间的间隔时间,产品形成商品储备”。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商品储备实际就是流通领域的库存。商品储备具有双重职能,一种职能是它可以保证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连续进行,即保证商品销售的连续进行;另一种职能是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马克思认为:“没有商品储备,就没有商品流通”。但他同时指出:“商品资本形成储备的状态,是市场上的一种违反目的的非自愿的停滞状态。出售越迅速,再生产过程就越顺畅”。对于商品储备的影响因素,马克思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马克思还指出了在商品储备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他认为“商品储备的规模由于流通停滞而扩大的现象,会被误认为是再生产过程扩大的征兆,特别是在现实的运动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变得神妙莫测时,更是这样”。
(二)西方学者的流通库存理论
西方经济学没有专门的流通理论,所以对流通库存的研究也非常匮乏。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库存的控制这一领域。西方学者在库存控制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一些方法: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包括订货点采购法、统计分析法、定期采购法和经济批量采购法等;现代的库存控制方法有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化生产(JIT)、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 企业流通库存相关问题研究 (一)流通库存结构分析
流通库存结构是指库存商品的各组成部分的比例,按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本文从研究的目的出发,将流通库存按商品是否已经支付了货款进行分类。按这个标准,库存商品可分为经销商品和代销商品。代销商品如果销售不出去是可以退还厂家的,对流通企业而言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这类商品库存量即使大一些不会对流通企业造成实质性影响,所以本文的研究不包括代销商品库存。
与代销商品截然不同的是,经销商品库存如果销售不出去,对流通企业来说会造成极大危害。按马克思的说法就是“惊险的跳跃”没有实现,那摔破的不是商品,而是拥有商品的主人即流通企业。因此,本文要分析研究的就是流通企业的经销库存。本文对经销库存研究发现,经销库存商品还可以细分为两大类。一类库存商品虽然已经给生产企业支付了货款,但如果价格下调对流通企业造成损失,相关生产企业是会根据流通企业实际库存商品情况给予相应的差价补偿,这类商品俗称为“价保”商品;另一类库存商品则是无价保商品,这类商品库存对流通企业而言是死库存,大多数企业对这类商品的进货自然是非常谨慎的,也会想方设法及时处理,所以对这类库存本文也不去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流通企业经销库存中的有“价保”的商品,这也完全符合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研究原则。以下的研究都是针对这类库存展开,所以后面的没有再做特别说明的流通库存都是指这类库存。
(二)流通库存的成本收益分析
流通企业从流通库存商品中获得的收益可以用函数表示为: Y=(PS-PB)*QS-CS-CC 上式中:Y表示从库存销售中获得的收益,PS表示销售价格,PB表示进货价格,QS代表库存商品中能实现销售的量,CS表示仓储成本,CC表示资金成本。
从流通企业的收益函数可知,流通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主要有如下五个途径:
提高销售价格(PS)。一般情况下,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品的销售量与销售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如果提高价格引起销售量减少过大,不但不能提高收益,反而会使收益下降。从另一方面考虑,前面说过我们现在分析的是“价保”库存商品,这类生产企业给予“价保”的商品,其销售价格绝大多数是由生产企业制定的,流通企业只能在非常有限的限度内进行价格调整。因此,流通企业想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来增加收益是很有限的。
降低进货价格(PB) 。流通企业的进货价格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它的卖出价格,所以降低进货价格不是流通企业自己能直接决定的事情,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本文分析的商品之所以是经销商品,说明这类商品的市场前景是不错的,否则流通企业就不会付款去进货(应该选择代销),因此降低进货价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 减少仓储成本(CS)。仓储成本是指商品在存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一般来说,仓储成本是与商品存储量成正比的,要减少仓储成本就要减少库存量,但销售量往往又与库存量成正比,所以一定的库存量还是必须的,不能为了减少仓储成本而过分压缩库存,那会对销售产生不利的影响。
降低资金成本(CC)。资金成本是指流通企业因需要保持一定的库存商品而占用资金,从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占用资金量的大小与商品库存量直接相关,所以要降低资金成本就必须降低库存量,但库存量的减少又会影响销售量,因而资金成本的降低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扩大销售量(QS)。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商品库存相关的会影响销售量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的品种及其库存量。一般而言,流通企业的销售量是商品品种及其库存量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QS=f(v, qi) ,其中v代表商品种类,qi表示第i种商品的库存量。各变量之间显然有如下的关系(Qt表示库存总量): QS=f (v, qi)Qt=∑qi QS/v>0 QS/qi>0 上式表明:由于商品种类增多,可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因而销售量增大;同时也表明由于各种商品的库存量增大,减少了断货的可能,从而减少了由于断货造成的销售损失,当然也就增大了销售量。
库存增加就能增大销售量,增大销售量才能增加收益,因此流通企业都有增大库存的潜在动力。再加上生产企业为了让流通企业购进更多的商品,承诺对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给予“价保”,使流通企业的库存更是越积越多。于是,流通企业库存不断增大的谜底终于揭开了。
(三)流通企业库存不断累积的危害
流通企业库存不断累积主要会增加两种成本:一是仓储保管成本的增加。随着库存商品的增加,当然会占用更多的仓库面积,可能还要增加仓储工作人员,同时需要更多的存储设备等等,这些都会增加相应的支出从而增加仓储成本。二是资金的机会成本上升。商品库存的增大意味着库存占用了更多的资金,当市场出现更好的机会时,能灵活使用的资金必然会减少,因而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成本。在收入一定时,成本的增大意味着收益的减少,也就是说商品库存的增大会使企业收益减少。
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会使库存商品的价值严重减少,从而给企业产生极大的冲击。马克思指出,要满足市场需要的物品的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变动性。这种需求的大幅波动,在需求下降迅猛时,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就必然会造成商品价格的急速下降,商品价值也跟着大幅减少,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当然大家不会忘记,价格下降对流通企业造成的损失会有相关生产企业补偿的,所以对流通企业应该冲击不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少有如下几点原因使补偿大打折扣:首先,如果生产企业因价格大跌也遭受极大损失的话,这时生产企业本身已自身难保,哪里又能给流通企业以补偿呢?其次,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承诺“价保”是有条件的,即是按生产企业的定价(指定零售价)进行价格差价补偿,这会造成对流通企业非常不利的情况,即某些商品大量积压在流通企业而生产企业已经不再生产了,因而生产企业没有销售该种商品的压力和动力,所以自然不会调低销售价格,流通企业降价销售也不会得到任何补偿。最后,对流通企业可以得到补偿的情况也会因其它因素遭受损失。生产企业给予“价保”是指对厂家下调价格的时候流通企业还没有实现销售的商品实行价格差价补偿,所以厂家需要核实流通企业的实际库存量。这在有的情况下会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相关的商品不能出售,这会使流通企业造成销售机会的损失。另外,补偿资金经常也要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流通企业手中,也无疑又会造成不少损失。 实现流通企业库存合理化的的路径选择 结合上面的分析,流通企业要实现其库存合理化就必须在进、销、存三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生产企业的信息和不断加强渠道控制力。
(一)进货环节的措施
流通企业实现库存合理化,首先要严把进货关,也就是说要在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流通企业在进货环节出现过量采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生产企业对大量采购给予的各种优惠条件;生产企业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消费需求的易变性及其多样化 ;采购人员被收买。针对不同的原因,流通企业要有相应的措施。
简而言之,流通企业必须建立起严格的以销售为导向的进货控制措施,尤其是要经常做好市场调查,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情况,坚持少批量多批次,一般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二)销售环节的措施
流通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销售,所以一般都会想方设法来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在销售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对可能形成积压的库存商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流通企业不愿及时处理积压库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处理积压商品一般需要削价处理,因而会造成利润减少;抱有幻想,以为积压的商品以后会再度畅销;希望生产企业会给予退货或补偿,所以迟迟不愿处理;再有就是处理积压商品要比销售畅销商品难得多,而且还没有利润可言,所以积极性不高。
(三)储存环节的措施
流通企业为了实现库存合理化,在储存环节特别要注意:一是要重视例外管理。当库存量突然增大或某些商品突然大量进货时,应该要特别地警惕,及时将信息反映到相关部门,对不合理的库存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二是必须严格遵守先进先出原则;三是做好各种信息反馈工作。储存环节除要做好物流工作外,很多商品信息和市场信息会在这个环节出现,这就要求流通企业注意储存环节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四)增强渠道控制力
流通企业库存增大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自身盲目追求销售规模而加大进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来自生产企业的压力。生产企业加于流通企业的压力分为硬压力和软压力两种:硬压力是指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要求必须达到的各项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年销售额、销售网点的覆盖率、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等;软指标通俗地讲就是生产企业为了让流通企业多进货、多销售而给予的各种激励,完成了这些指标就会得到相应的激励。
软指标主要有一次进货量级别折扣、年总进货量的累积价格折扣、新市场开拓费用支持、年度销售排名奖、销售区域与销售量挂钩等等。这些指标实际上是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市场力量比较的结果,如果流通企业拥有很强的渠道控制力,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的依赖程度就会提高,这样流通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自然就会增强,因而就不必再受到生产企业各种指标的过多约束。总之,渠道控制力强的流通企业才有能力与生产企业抗衡,因此可以免受生产企业的约束,在进货方面的自主性较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库存积压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夏春玉.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1997(3) 2.崔向阳.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J].商业研究,2005(5) 3.左宪棠,徐从才,蒋玉珉.流通经济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4.孙治方.社会主义流通理论[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