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的重要指标。它是衡量通货膨胀(或紧缩)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普遍意义上判断通货膨胀的标准是CPI增长率为3%-5%,2010-2011年我国CPI指数平均高于3.3%,我国进入通胀周期。本文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视阈下分析影响我国CPI上涨的因素,并寻求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对于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引言
2009年11月我国进入通胀周期。2010年11月,我国的通胀率高达5.1%,突破了5%的严重通货膨胀警戒线,居民存款利率实现连续10个月的“负利率”状态。从表1可知,2011年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
2011年通货膨胀是政府乃至普通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CPI是世界范围内各国,用来判断本国经济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不同的是各国用来判断是否通胀的CPI增长程度不同。普遍意义上判断通货膨胀的标准是CPI增长率为3%-5%。在我国,对通货膨胀进行控制的目标是3%,但2011年1-7月我国CPI指数一路攀升。2011年,社科院发布2012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1年CPI全年上涨5.5%左右,到2012年CPI将上涨4.6%。所以,我国目前面临着相当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拟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角度下,进而分析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
消费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统计的CPI,由食品、烟酒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八大类产品价格构成,包括251个分类,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八大类产品在CPI中的权重不一样。根据统计制度的规定,我国CPI权重每5年调整一次。
(二)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家对于通货膨胀存在长期的争论,大体上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
“物价派”主张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主流的看法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简单地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所谓通货膨胀,从技术上,专家倾向于关注CPI、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等指标。 “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某种意义上就是因此而得名。如今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得太多。由于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由于货币贬值,用货币标示的物价就上涨了。
本文侧重于从“物价派”角度来探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影响我国CPI上涨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供不应求
2010年,我国出现的倒春寒、西南大旱加上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洪涝灾害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供应,推动了物价上涨。2011年我国的夏粮出现小幅歉收,而秋粮收成也将受到水灾影响,这影响了粮食供给,从而抬高粮食价格。同时,国际上农产品价格受俄罗斯等国持续干旱、欧洲和美国农业主产区持续高温,印度、澳大利亚等粮食大国粮食减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大幅上涨的局面。面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将会增加,这会进一步导致国内农产品供不应求,推高我国农产品的价格。
(二)宽松的流动性催生通胀
为了最快、最大限度地促进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以美国为首的各国政府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美元出现贬值迹象,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由此累积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物价的推升在2011年显现。
就我国而言,自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明显的通货膨胀。有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按前三季度GDP达26. 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近42.774万亿元。
在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化改革和资源货币化过程中,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GDP增长当然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无疑会带来通胀。
(三)双轨体制带来的长期结构性通胀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慢的部门(比如大型垄断型国企)和根本就不生产财富的组织,也会要求“均贫富”,而且获得了更高额的收入分配,瓜分了财富增长的大部分。而真正创造财富的部门,只得到小额的辛苦钱。“均贫富”的后果就是货币供给超过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这就是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由外部经济因素传导到一国国内后,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只发生于开放性经济体系中,是指本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来源于自身市场,而是由于他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从而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
由于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服务市场和技术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因地区局势动荡、自然灾害和恶性事故发生而出现大幅上扬的情况下,我国自然无法做到独善其身。有专家认为,有两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已经对我国国内市场形成压力:一是国际粮价的快速攀升;二是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大记者会上谈到有关通胀的提问时说,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其实是国际性的。从整个国际形势来看,由于某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造成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这不仅影响一个地方,就连欧洲也突破了2%。2011年前几个月,世界粮价上涨15%,如果再加上西亚北非局势的影响,油价高企。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难以控制的。
(五)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上升而造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要素成本上升,比如原材料、燃料因为短缺而价格上升。再比如说农产品因为供给不足而价格上升,还有工资成本上升。另外,房价、地价同样增加了成本。当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给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促使低端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2010年城市劳动力需求供给比是1.01,劳动力需求量首次超过求职人数;局部地区“民工荒”现象再次出现,且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2010年前三个季度的农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超过15%,远高于平均工资增速,显示出农民工工资在2010年出现了大幅上涨。低端服务业和农业技术进步比较慢,并且大量使用低端劳动力,因此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显著推动了低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对于目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和通货膨胀预期,业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是成本推动与国际输入叠加形成的混合型通货膨胀。针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一)从通胀的传统源头抓起,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着力夯实“粮仓”
尽管我国已经连续7个年头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但粮食产量增加还是减少,人为因素作用很小。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因素中,农业生产、农副产品供应是第一因素。2011年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部上涨,而上涨最多的是食品价格,上涨了14.8%。对此,应该有多手准备。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从我国粮食的进口量来看,国家的粮库却不一定真的很丰盈。据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共进口大豆5480万吨,谷物571万吨。由此可见,基本农产品尚在依赖进口,而非真正做到完全自给。其原因不外乎是农民种粮的实惠少,没有积极性;还有就是大量耕地被工业化、城镇化或是因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而被抛荒。因此,有必要在适度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基础上再对农业实行高补贴,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还须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管控。
(二)疏浚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避免中间环节变相加价而推高物价
2011年2月末温家宝总理提到,外省的黄瓜在产地卖一块多钱一斤,但到了北京的菜市场就卖到了五六元一斤,可见农产品在中间环节的“增值”幅度之大。而一旦农产品价格畸高,就很可能会诱发其他生活必需品都跟着涨价,甚至是横向传导到其他行业。此外农产品的连续涨价还会抬高老百姓的通胀预期。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对农产品运输实行“绿色通道”,以降低其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打击部分商贩的变相加价,以降低农产品的零售价,平抑通胀预期。
(三)管控来自境内外的“热钱”,防止其疯狂炒作哄抬托市
据央行测算,近年来境外流入我国的热钱为2890亿美元,仅2010年就有355亿美元。若是再加上境内一些游商和财团手中的闲钱,整个“热钱”的数额相当惊人。过去一段时间接连出现的“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都在某种程度上出自“热钱”。
(四)控制货币投放的总量,平衡货币供求
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央行抛出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通常而言,用本币对冲外储是一个可行之计,但问题是2.85万亿美元外储是否都转化成国内需求?若是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需,则央行就有滥发纸币之虞。而一旦纸币滥发,则会出现通胀。因此,在当前的通胀面前,央行有必要控制货币投放量。
(五)矫正信贷资金的流向,做到物有所用
据统计,在过去两年中我国各银行总共释放了近20万亿元的信贷资金。但有部分资金贷非所用,甚至是有些原本应用于保民生的资金被投向了房地产开发和市场投机。不言而喻,这是此次通胀的一大助力器。各大银行发放贷款后应切实履行其后续义务,即追踪信贷资金的流向,以保证借款人能按指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
总而言之,本次通胀已经成了影响民生并关乎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对此的控制要通观全局,统筹兼顾,戮力同心协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航.CPI指数上升与通胀的相关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M].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国有智慧应对输入型通胀[M/OL].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3/15/c_121188372.htm 4.阳前林.为抑制我国通货膨胀支招[J].现代企业文化,2011(6) 5.许娜,马晓红.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状况浅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S1) 6.黄怡伟.当前国内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7.刘元春,陈彦斌.2011年通胀率预计为4.5%[J].中国经济报告,2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