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理论综述
(一)供需失衡现象
本文的供需失衡主要是指内部经济失衡,它表示宏观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被打破,经济市场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这种失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经济像我国现在的经济,它的失衡主要体现在高储蓄率、低消费率,我国目前的储蓄率达到了50%,甚至更高的水平;另外一种内部失衡的表现是低储蓄率、高消费率,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储蓄率已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我国目前的供需失衡就是第一种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储蓄率高。
(二)供需失衡原因
探究造成供需失衡局面的原因,需要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过热两个方面着手。笔者通过文献阅读,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简单列举导致经济供需失衡的原因。
首先,消费需求不足方面。以往研究认为导致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居民年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大额刚性支出增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金融市场不完善等。
其次,投资过热方面。以往研究把导致投资过热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经济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等。
(三)财政扩张含义
财政扩张又称为膨胀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扩张性政策行为,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与之相反的是财政紧缩,或者称之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四)财政扩张的一般形式
1.减税。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胀效应也不同。对流转税的减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即这种减税的膨胀效应主要在供给方面。对所得税的减免,则可以增加社会需求,膨胀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
2.扩大预算支出规模。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财政扩张与供需失衡的关系
(一)供需失衡是财政扩张的根本原因
一般认为,在经济出现内部的供需失衡时,例如国内经济出现的内需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失衡状态,政府就倾向于通过财政扩张来克服这种经济不景气。由此看来,供需失衡是因,财政扩张是果。
财政扩张主要是政府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政策行为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就可以直接扩大整个社会的需求。减税可以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企业盈利,刺激企业追加投资;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创造投资需求,通过公共建设等带动各方面的消费,以此增加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启动。
自1998年以来,我国就一直在努力采取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例如开征利息税、公务员加薪、家电下乡、发放消费券等,以期可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改善国内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
由此可以简单的看出,在经济出现内需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失衡时,政府才会通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改善这种失衡,因而供需失衡才是财政扩张的根本原因。
(二)财政扩张也是导致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与一般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财政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失衡。政府为了拉动经济,主要是通过两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综合比较我国的财政收入状况及世界各国的税率可知,我国税率已然很难下调,调整税收的效果也有限,所以主要的政策行为就依赖于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发行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 假如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增加财政支出的资金缺口,这势必会减少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使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一方倾斜,这样就形成了居民的消费约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反而减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恶化了经济失衡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如果通过发行国债来筹资,这在短期内的确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正向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债务负担率会不断上升,这种财政的潜在风险会制约以后继续增发国债,而且企业和居民预期到这种风险时,就会形成增税预期和前景看淡,这更加不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 另外,政府增加支出主要以财政投资为主,由于我国投资的体制性冲动,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又先天性带有重复性建设的特点,所以增加财政投资会强化西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重复性建设特别体现在一些诸如汽车、住宅等高档消费品上,由此形成市场过度竞争,极易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加剧市场供需失衡。
由此可以看出,财政扩张也是导致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财政扩张与经济失衡存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自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着眼于扩大内部消费需求,但在这十几年间,虽然经过很多的努力,但是内需不振、供过于求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虽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仍然过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对外出口,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最终必将妨碍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质量。 为何各种努力还是无法改善这样的局面,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其原因是,我国的财政扩张政策与供需失衡存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一方面,经济失衡会引起政府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企图改善这一状况;另一方面,政府采用不当的积极财政政策后,又会从某个角度加剧内部经济的失衡,如此循环累积。
目前政策的问题剖析与建议
(一)目前政策的问题剖析
我国在面对经济内部失衡、消费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时,一般采取的调控手段是增支不减税。这样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实行这样的措施,必然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支扩大了政府债务。我国政府债务按照债务的显隐性和直接程度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直接显性债务,主要以政府发行的国债为主;二是或有显性债务,这包括在国债投资项目中产生的或有配套资金;三是直接隐性债务,主要是指由社保基金缺口产生的债务;四是地方政府由于基础建设投资等形成的债务。所有这些债务都必须由财政来偿还。所以,如果长期使用增发国债来增加政府投资,必然会增加政府债务的负担。不仅如此,我国的债务负担率会不断上升,这种财政的潜在风险会制约以后继续增发国债,而且企业和居民预期到这种风险时,就会形成增税预期和前景看淡,这更加不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
其次,难以保证投资效率。政府增加投资的项目一般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样的项目一般是由各级政府申报和审批,无形中就掺杂了较为浓重的行政色彩。同时,这样的项目承建者一般多为国有企业,所以对于拉动经济的效果就有限。而且,在国有企业中,如果企业缺乏外部的约束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必然会出现贪污、工程质量差等问题,这会大大降低政府的投资效率。 最后,财政投资拉动私人投资的效果有限。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我国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上,例如电力、公路等,而这样的行业带动的关联行业有限,必然就不可能带动所有的行业一起增长,所以无法明显改善企业的生产投资状况。另外,私人投资更多的和市场利润相关,如果市场利润不够高,政府部门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带动效果不明显。政府投资项目规模大、效益低,而私人部门局限于自身资本的规模以及对利益的要求,从而不会大规模跟进投资。 (二)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也自然上升。提高居民收入主要有三条途径:首先,降低个人所得税负担,增加纳税人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其次,可以适度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用于政府进行社保体系建设和转移支付,同时遏制国企的非理性投资;最后,可以合理地设置和调整税种,配合个人所得税调整居民收入分配。
第二,加大“三农”投入,拓展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农村城市居民收入格局两极分化,农村居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少,所以如何启动农村消费需求是一大重点。我国应该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状况,提高农村消费能力。具体措施应该主要包括: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硬件保证;支持农村居民创业,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减轻农业生产成本,一方面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另一方面完善各种补贴制度。
第三,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当一国经济出现严重不均衡时,失业问题首当其冲。只有提高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扩大内需才有坚实的后盾。在我国,中小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和资信程度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较多,稳定性差,很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抵御冲击的能力较弱,这时就需要财政的扶持。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财政资金担保、提高财政贴息力度和创立产业引导基金等。通过这些措施来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保证其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第四,支持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科学技术进步才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虽然经济放缓对很多企业的生存构成了难题,但是这样的局势也为实施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机遇。在这样的时期,我国应该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直接研发投入、对研发企业进行担保贷款等措施鼓励高新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我国居民出现的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正是因为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基金、住房基金、医疗、教育等制度的不完善,人们才会滋生存钱预防的心理,因而导致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所以,要想降低居民的储蓄率,鼓励居民消费,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加大对养老保险的投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积累、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对基本住房保障的投入、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以及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等。
结论
经济内部失衡可能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质量。目前我国面临比较严峻的供需失衡形势,如何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了当前我国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辩证地分析了财政扩张与供需失衡的关系,提出财政扩张和供需失衡之间存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并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扩大内需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例如提高收入、支持技术创新、完善社保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吕冰洋.财政扩张与供需失衡:孰为因?孰为果?[J].经济研究,2011(3) 2.茆晓颖.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研究[J].经济论坛,2011(3) 3.李容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及其“淡出”[J].南开经济研究,2002(3) 4.马拴友.积极财政政策:评价与展望[J].管理世界,2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