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行业年度权威报告《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06年)》日前由商务部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流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各行业都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但是,《报告》同时强调指出,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流通领域信用缺失现象依然严重,流通基础理论研究和流通科技工作滞后,流通领域实务性人才不足等问题更值得高度关注。
新特点、新动向同时涌现 《报告》认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流通产业在2006年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新特点、新动向同时涌现。突出表现在: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持续提高。2006年,社会商品流通总额5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共4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居民生活不断向舒适享受型过渡。住房、汽车、旅游、珠宝消费增幅较大,轿车市场全面进入家用消费阶段,节庆消费、旅游消费异常火爆。
而对主要行业的发展分析表明,2006年我国批发、零售、餐饮、物流以及一些特种行业都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百货业效益大幅提高,批发业走出几年前的低迷状态,重现生机,以工业企业、专业批发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和仓储式零售企业、中小个体私营批发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现代批发体系逐渐形成。一些批发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开始提供包括现货交易与代理、产品展示与推介、期货代理、进出口代理、仓储代理等在内的一系列增值服务,成效显著。住宿和餐饮业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住宿餐饮零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6.4%。物流业第一次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拍卖市场交易活跃,功能增强。2006年,全国拍卖业成交额近3000亿元,从事拍卖业务的企业超过了4000家。典当业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典当行2494家,典当总额达960亿元。直销业发展整合加快,步入正轨。 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问题的积累,《报告》指出,2007年以至更长时期内,流通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4方面问题: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投资和出口增长,重复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及损失浪费,出口快速增长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同时也使国内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流通领域信用缺失现象依然严重,如大量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流通实现销售牟利,企业间占压资金、拖欠货款、设置“合同陷阱”、不履行约定义务;企业做假账、账外设账,偷逃税收;流通环节多与流通成本高并存,果菜和药品尤为突出;流通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流通领域人才不足。《报告》分析认为,虽然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些阻碍流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未来呈八大趋势 基于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和法制、政策环境的分析,《报告》对2007年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判断预测,认为2007年我国流通产业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我国流通产业将进入调整、重组和发展的新时期,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目前无论规模还是集中程度都与之有很大差距。而200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流通产业的投资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外资以独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并积极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应对外资零售业的挑战,国内零售业整合趋势进一步加强,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将呈常态化;专业型零售店强劲快速发展,主要流通企业的规模继续扩大,集中度加速提高。 此外,流通产业“跨国界、跨区域”发展特征日趋明显,中国流通产业加快与国际接轨。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官员指出,随着流通产业WTO后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形成,我国流通产业将呈现出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等特征。 流通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报告》综合各方面因素预测2007年我国零售业将承接前几年的走势,继续加快发展,规模达到8.7亿元。流通产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更被注重。 我国商品流通体系趋于完善,形成覆盖面广、布局合理、物流通畅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同时,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和谐商业建设初见成效。
而随着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消费和农村市场将进入加速发展期。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绿色流通工作也在2006年取得新进展。而伴随一系列政策的施行和完善,《报告》预测2007年与绿色流通相关的绿色商业、绿色市场、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等将成为潮流趋势得到各产业的普遍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