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运用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通过对山西及中部六省的剖析比对,山西省具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优势,拥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未来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广阔,现代服务业对三次产业的拉动力、影响力、渗透力、幅射力将成为山西省“加快服务业发展”和“能源工业大省转型”的主动力。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服务业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的综合系统,要从多维角度对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关于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依照全面性、客观性、可比性原则,兼顾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服务业总体情况;三是主要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
一、山西服务业竞争力因素分析及评价
表1 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影响因素 |
指标 |
单位 |
|
1.人均GDP |
元 |
经济基础 |
2.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
元 |
|
3.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
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服务业总体情况 |
5.服务业从业人员比率 |
% |
|
6.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总额 |
亿元 |
|
7.人均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增加值 |
元 |
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
8.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 |
元 |
|
9.人均金融保险增加值 |
元 |
|
10.人均房地产增加值 |
元 |
1.山西服务业竞争力的经济基础
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项指标构成服务业竞争力的经济基础(表1)。世界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显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山西省人均GDP自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位居中部地区第一,经济增长内涵质量较高,2007年山西省人均GDP16945元,折合美元2473元,正处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隐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山西省人均GDP水平,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滞后。2002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均居中部第四位,低于人均GDP在中部的位次,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中部的位次,消费倾向较低,一方面反映消费需求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在扩大内需上仍有潜在的消费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反映出山西省居民对收入预期持谨慎态度,用于未来支出预期的储蓄比重较高。
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配比重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模式。长期以来,山西省服务业投资规模偏低,2006年按主要行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山西省用于服务业的投资占到38.2%,居中部最后,其他五省均在50%以上。2007年山西省服务业投资完成1224.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传统服务业投资完成额增幅比上年下降11.0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投资完成额增幅比上年上升7.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08年上半年,山西城镇服务业投资完成413.5亿元,同比增长48.6%,增幅在中部六省中排第1位。虽然山西服务业投资总量偏低,在中部六省居后,但近期以来山西服务业投资增幅较高,有利于改善对服务业投资长期滞后的影响。
经济增长质量是山西服务业快速发展具备的基础优势,居民消费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隐含较大潜力,加大对服务业投资力度的产业倾斜政策是主要动力。
2.山西服务业总体情况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服务业工资水平反映服务业的总体情况。有什么样的资源配置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山西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自2002年以来持续下降。2007年山西省服务业占GDP比重35.3%,居中部第四位,比最高的湖北低6.8个百分点,比位居后的河南高出5.2个百分点。
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较,2006年山西省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到全部就业人数的52.08%,居中部第五位,略高于湖北,比位居第一的湖南低6.9个百分点。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劳动者报酬总额比较,2006年山西省服务业劳动者报酬占到全部劳动者报酬总额的34.55%,居中部第四位,比位居第一的河南低28.55个百分点;无论是服务业比重、从业人员规模还是工资水平,都处于中部中下游位置。
服务业比重、就业规模、工资水平依次居中部第四、第五、第四位,说明山西省服务业安置就业仍有空间,并具备劳动力成本处于较低水平的优势。
3.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从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比较,山西省传统服务业发展质量在中部地区处于中上游水平。2006年山西省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135.94元,居中部第一,这是山西省煤焦输出大省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所决定的;山西省人均金融业增加值409.66元,居中部第一,这是山西省多年来高储蓄率带来的优势;山西省人均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34.67元,居中部第二;批发和零售业位居中部第三;房地产业居中部最后,这是由于山西省多年来房地产投资规模较小所致。
2008年服务业发展迅速。上半年山西交通运输业实现货运量73734.4万吨,同比增长9.9%,居中部六省第一,实现客运量23069.6万人,居中部第五;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9.9亿元,增长23.4%,比全国增幅高2个百点,在全国各省市中排第八位,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一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74.8亿元,同比增长26.1%,比全国高7.3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排第一,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24.3亿元,同比增长26.0%,增速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一;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108.1亿元,同比增长35.7%,比上年同期的增幅高9.5个百分点,增速居中部第三。山西加快发展服务业措施的作用逐渐显现,为下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快山西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分析比较,山西省具备发展服务业的基础条件,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现代服务业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山西省的主攻方向。
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强的产业拉动力、影响力、渗透力和幅射力,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产业融合在不同的领域广泛发生,正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尤以发生在现代服务业和各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最为引人注目,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趋势之一。
1.旅游业对传统服务业的拉动力强,深入挖掘山西省旅游资源优势,向现代旅游业发展。
根据投入产出旅游模型测算结果显示,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服务业的后续拉动作用极强。旅游业直接拉动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8%、8.8%和90.4%。旅游业每增加100元,将直接拉动住宿业增加28元,拉动运输业增加21元,拉动餐饮业增加20元,拉动信息产业增加7.5元,拉动金融保险业增加6.5元,拉动娱乐业增加5.6元,拉动其他服务业增加4.5元。显而易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由于起步较晚,2006年接待国际旅游收入仅占到全国的0.45%,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旅游业做为山西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快速增长。2006年山西省旅游总收入是2001年的4.26倍,无论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还是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山西省旅游经济继续呈现高增长的态势,旅游总收入达581.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76%,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4.94%升至2007年的10.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提高,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头戏。
2.金融业对三次产业的渗透力强,充分利用山西省充足的资金供给优势,向现代金融业升级。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区域经济活跃的显著标志,更是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撑。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显示,山西省金融业总产出中,95.6%用于生产部门,4.4%用于消费部门,对生产部门的行业覆盖率达到95%以上,渗透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占到3%、43%、49.6%,对第二产业、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第一产业。2006年山西省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8%,在中部居第一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对于山西省金融机构存款规模,仍有较大潜力可供挖掘。2007年山西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042亿元,居中部第三位,贷款余额5394亿元,居中部第五位。由于近年银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贷款需求持谨慎态度,贷款占存款的比重由2001年的77.9%降至2007年的5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居后,比最高的河南低22.2个百分点。
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差额,从盈利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走出了一条“金融先导”之路。2006年浙江存款占贷款比重82.5%,山东占到80.01%,上海占到71.94%。山西省金融资金供给充足,有条件、有潜力在资金投放上扩大贷款规模,如果能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快金融资金向投资的有效转化,既可提高金融业对服务业的贡献率,又可由扩大放贷规模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3.交通运输业对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强,依托山西省交通运输基础优势,向现代物流业转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以交通运输业为基础的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交通运输业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利用最近年度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显示,在国民经济121个分类行业中,与交通运输业有相关关系的行业占到91.7%,产业幅射力在服务业中居前列。根据中间投入系数计算结果显示,在交通运输业提供给全社会各产业的服务中,供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使用的运输服务就占到32.8%,建筑业占到18.35%,炼焦业占到10%,冶金业占到4.52%,批零贸易业占到4.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到2.38%,对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基本建设规模以及居民生活颇具影响力。
从需求角度看,作为能源调出大省,煤焦产品为物流业的货物流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作为轻工业调入大省,又为物流业的货物流入提供了商机。根据投入产出计算结果显示,山西省煤产品有60%调出省外,焦产品38%调出省外,冶金产品15%调出省外,电力产品14%调出省外;机电产品58%由省外调入,纺织服装54%由省外调入,食品工业产品35%由省外调入,石油产品28%由省外调入。无论是调入还是调出都对山西省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006年山西省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占服务业比重高达22.19%,在山西省服务业中占有份额最大,比全国平均比重高出7.68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一位。山西省交通运输仓储业“比较优势系数”高达1.5,居中部第一位,相对份额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比较优势特征突出。2006年山西省等级路占到公路里程的比重85.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4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一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路尽其畅、物尽其流的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业从业人数占到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5.9%,比全国平均比重高出0.67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一位;载货汽车36.3万辆,居中部第三位,其中重型9.7万辆,居中部第一位;公路货运量78513万吨,居中部第一位,各项条件为山西省发展现代物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托山西省交通运输业的优势,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对于推进服务业的整体演进具有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意义。
4.房地产业发展潜在力大,利用未来对房地产的需求空间优势,推动房地产服务业迅速成长。
房地产业作为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2006年山西省GDP总量居全国第18位,房地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23位,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中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为6.83%,在中部六省居后,主要原因是由于山西省房地产投资规模较低所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额居全国第22位,居中部最后。与山西省人口规模最为接近的福建、陕西房地产累计完成额分别居全国第九位和第18位,位于沿海的福建投资额是山西省的3.6倍,地处内陆的陕西是山西省的1.8倍。2006年山西省城镇居民拥有商品房占全部住房的比重仅为10.4%,对房地产的未来消费需求空间巨大。随着山西省房地产投资力度的加大,房地产服务业规模将会随之不断扩大,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幅射力强,利用工业大省对信息产业的需求优势,向现代信息业迈进。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科技和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带来了电信、传媒、信息服务与工业的密切融合,其中尤以制造业的使用最为广泛。山西省做为重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占到全部工业的48%,作为山西省主导产业的冶金行业占到制造业的44%,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到10%,对于信息产业技术的巨大需求和依赖不言而喻。现代信息产业引导着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加快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产业创新,拉动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山西省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能源工业大省转型”的战略协同效应,对实现山西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