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界定流通产业竞争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北京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国外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明显欠缺。从目前文献资料看,对流通产业的研究只是涉及流通领域的某一行业,且大多集中在流通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分析,很少有从竞争力的角度对流通产业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将在界定流通产业竞争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北京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流通产业是一个国家促进生产、稳定市场经济的重要产业,协调着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和部门。不断发展的流通产业能够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前进的动力所在。运用高新科技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大流通体系,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贸易条件、国民收入所表现的种种差异也与其各自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状况密不可分。
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流通产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财富积累能力和成本、效率状况。它是该国流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围绕着资金、技术、创新所展示出的经营能力、交易成本和经济效率的总合,反映了国家(地区)流通业结构的合理性,集中体现了国家(地区)流通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
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利润额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因此,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选择上,许多国家都把提高流通产业的竞争力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日本通过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流通革命和90年代第二次流通革命,解决了流通体系不适应大生产和大消费的问题,克服了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消费市场低迷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效能,促进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美国通过百货店、连锁店、超级市场等三次零售革命,使流通领域的竞争力提高很快,美国的零售业已经成为本国最富竞争力的产业,沃尔玛已经成为美国流通产业发达的象征。
北京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流通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为首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而言,北京流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流通快速发展,商业布局持续优化,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秩序得到改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1. 行业、业态发展不够协调
传统批发业尚处于变革时期,物流配送业刚刚起步发展,北京作为北方重要流通中心的辐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零售业不同业态发展不够平衡;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2. 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城市南部与其他城区、城区与郊区的商业发展不够协调。南城商业设施总量、结构和质量与其他城区存在明显差异。一些郊区村镇商业设施相对落后,有的社区商业规模偏小、功能不尽完善,有的新建社区商业设施不够配套,依然存在居民买菜不方便和废旧物品收购不规范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局部地区商业设施建设盲目发展、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的趋势较为严重,大型商业设施供过于求的态势有所显现。
3. 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
与国外发达城市成熟商业和国内先进商业相比,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产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竞争成本增大,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商业街区整体水平、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完善。
4. 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商业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规则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制约手段,商业服务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商品流通与消费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破解,行业诚信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流通领域市场秩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提高北京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 积极培育有竞争实力的现代大流通企业集团,同时促进中小流通企业的创新与繁荣,提高流通业规模化水平
加快北京流通现代化进程,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流通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一方面要加大国内流通企业之间的并购力度,实现优胜劣汰,优化流通资源配置,在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产生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小流通企业的连锁化发展,将众多的中小型流通企业组织联合起来,提高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水平和程度,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扶持,最终形成大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并举的流通格局。
中国近年来8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由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可以说,中小流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对国有企业冗员的吸纳能力,影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
2. 积极培育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
推进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关键在于要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流通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并纳入劳动部的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系列。
3. 强化流通企业利润最大化经营意识,增强其可持续正当赢利能力
近年来北京不少流通企业的利润意识日趋淡薄,关注更多的是企业销售额增长了多少,门店数量增加了多少,各种考核指标也是基本上围绕着销售额展开的,却有意无意地淡化利润指标,这是非常可笑、本末倒置的想法和做法。正因为如此,导致我国流通企业多年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状态,增产不增收。由于盲目追求销售额排名,使很多企业的经营素质与竞争力一直低位徘徊。
对于流通企业而言,判断其有无竞争力及竞争力强弱的指标有很多,但最终都会归结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赢利能力。流通企业的可持续正当赢利能力意味着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意味着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竞争力提高的主体是流通企业,流通企业只有以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不断增强其可持续正当赢利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其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从而带动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和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
4. 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国内需求开发,提高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要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带动消费、扩大就业的先导性作用,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消费上,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实施市场运作,优化整合流通资源。
流通企业方面可以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运用业态的多样化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与多样化;通过自身对商品的研发向第一、第二产业以定单的方式进行定牌加工,既可以促进流通企业经营产品的差异化,拓展商品和服务范围,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新的商品,提高流通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又可以对第一、二产业进行渗透和融合,拉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与市场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