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民祭公祭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此起彼落。在继前些年浙江等地公祭民祭大禹以后,今年5月1日,武汉市举行盛大的公祭大禹仪式,市长等官员也参与祭祀(《楚天都市报》5月2日)。
为着弘扬大禹“不朽精神”进行公祭或民祭,无论对光大华夏文明还是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都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在近年兴起公祭民祭大禹的背后,人们却“另有所思”,即祭大禹归根结底是为了促旅游、促招商。
公祭民祭大禹活动的此起彼落,还涉及到大禹的出生地问题。而今,史学界、学术界对大禹的身世就争持不下,“有的认为大禹生于四川,在中原开夏朝”。而浙江绍兴人则坚持“本地以能出大禹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平心而论,作为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论证,应该百家争鸣、不断深化,通过反复论证,逐步求得统一。但是,一些地方争大禹的产地“正宗”不是为论证史实,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争名气争旅游资源。而今,这类争夺比比皆是。
但是,大禹治水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大禹出生在四川还是浙江,也不在于大禹是奋战在武汉还是建功于浙江。而是在于,大禹是为5000年中华文明添光彩的中华英雄。2002年,在香港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3000年历史的国宝级青铜器,上刻一篇记载大禹治水的“德治政论”的铭文,其核心内容就是“有德于民”,即为老百姓做实事。显然,纪念大禹就应该弘扬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只有为民办实事,才能体现官员存在的价值。大禹治水,就是紧紧地抓住洪水肆虐、百姓苦不堪言的现状,运用他的智慧,率领民众去改天换地。“大禹治水”也就是想百姓所想,解百姓之忧,为百姓谋幸福。
“大禹治水”还有动人的情节,那就是脍炙人口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实际生活中,一个官员,随时都存在公与私之间的矛盾。而在公私矛盾中,是先公还是先私,从来都是好官与劣官的分水岭。时下一些地方官员之所以在群众中威信不高,一些地方基层形不成凝聚力,其中一因,是当地官员模范带头作用薄弱了,想自己的多起来了,想百姓的少了。什么“票子、儿子、妻子、车子、房子”“五子登科”就是对官员私心杂念的辛辣讽刺。因此,公祭治水英雄大禹,首先就要弘扬大禹为民办实事、为民献身的品德。只有做到这一点,九泉之下的“大禹”才会真正安息,而改革开放的事业才会不断推进。
假若各地以抢祭大禹的劲头来弘扬大禹为民办实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才有可能涌现出成千上万个“大禹”,祭禹活动才会引发万千民众的兴致,才会祭到点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