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 贸易/零售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1年
调查机构:全景网络
报告来源:全景网络
报告内容:
要点:
1.周期性行业。整体上受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消费需求状况的制约较明显,商业利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
2.由于行业进入壁垒较底,行业开放程度较高,导致行业竞争激烈。
3.近年来行业内分化加剧,传统业态日渐没落,新兴连锁经营业态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4.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扩张政策,使得宏观经济走出低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的增长,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为商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空间。
一、 行业总体特征
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传统周期性行业。商业行业不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的生产,只是连接生产与消费,是与人们衣、食、住、等生活方面紧密相关的行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商品流通的最终消费渠道,该行业对上游产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和主导作用,其发展全面体现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步性。
二、行业发展回顾
(一) 行业内的体制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存在着包括国营商业、集体合作社商业、个体商业、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等多种不同性质的商业,这些不同性质商业的存在与发展,对恢复我国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十年代,我国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商业领域的私营成份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商业一统天下的行业格局。资料显示:在197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通过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商业销售的零售额占到了9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方针,也使我国的商业体制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实践。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零售商业逐渐脱离传统体制的束缚,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私营、个体为重要支柱的零售格局。
进入九十年代,零售业发展又跨入新的阶段。1992年我国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开放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六个城市和深圳、厦门、汕头、珠海、海南五个特区,允许每个城市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等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开放式、竞争型的新格局。到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包括国有控股)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总额的40%,而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上升至60%。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2000年我国政府又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将开放地域由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二家试点企业
;外资可以办单店,也可以办连锁店;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则允许对批发业进行合资、合作试点;外商投资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动,原来外资企业不可以控股,现经国务院特批后,控股可超过51%。
(二)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经历了建国以来的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行业的迅速发展,商业零售行业以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总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日益重大。但近年来行业的迅速扩张业带来了许多问题。
行业内部问题:
1、同业竞争主体过多。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过快,加之九十年代以来,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准入,商业零售企业的设立远远超出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长水平,零售业出现供大于求,总量失衡的局面。资料显示,在大中城市年销售额在1.2亿以上的大型商场由1992年的98家扩大到2000年的1000家以上,如果考虑到一些城市目前在建或筹建的在内,大型零售商场的数量则相当可观。网点的增多,同业竞争的加剧,使一定程度上容量相对稳定的消费品市场被更多商家瓜分。
2、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目前行业内国内企业绝大部分都还是单一的零售企业,整体上缺乏连锁经营及具有超级规模的企业集团,难以形成一种社会效应。
3、竞争手段缺乏,营销方式单一。
这表现在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靠新建和扩建商场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商场大都定位雷同,片面追求大而全,忽视了便民、服务和自身特色。竞争手段的缺乏,使得众多商业零售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份额,动辄打出降价让利口号,致使经营成本和收益秩序出现混乱。
4、经营业管理水平低。
我国的零售商业企业历来对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营技术、经营技巧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甚少即使有较为成功的企业好的经验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5、盈利能力低下。
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使众商家纷纷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导致了行业内企业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虽然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有所提高,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整体呈下降态势,由1999年的12.9%下滑到12%,甚至有些大中型商场的平均利润率不足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企业的效益增长远远低于销售总额的增长。商业零售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6、行业内结构失衡。
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商业经济较发达,而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落后。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有关。
(二)行业外部环境问题:
1、购买力分流。
这主要体现在国家住房、医疗和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国内居民在这些方面的开支费用有所增加,从而分流了零售商品的购买。
2、居民消费出现断层。
一般消费品的消费热点散乱,一些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近年来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的情况下,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但对象以汽车等为代表的较高档次的商品还没有形成群体型的新的购买力。
3、地方保护主义意识阻碍大型商业企业的形成。
地方保护主义往往对本地的商业企业给予税收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倾斜,从而使外地企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这种保护虽然从一个局部范围看可以使当地企业得到一定的好处,但这种做法会使企业产生对政策的依赖,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在新的开放式经营环境下,这种格局显然不利于企业连锁经营、集团化经营等大规模经营的开展。
三、行业经营模式及经营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
商业零售行业属于非产品生产企业,其利润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良好的经营管理。在经历了近十几年的大规模快速的发展后,行业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在商业利润趋薄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继续像过去那样通过单纯依靠新建和扩建商场、扩大营业面积来获取经营收益。新的市场环境中,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的竞争力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商业零售行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在经营模式及经营格局上呈现以下趋势:
1、由早期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的行业业态向多元化业态发展。
始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使我国的商业零售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旧式的百货商店、粮油店
、副食店、等迅速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新型商业业态。这些新型业态包括: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这些业态在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百货商店单一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行业内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竞争型的新格局,其中连锁经营的发展势头尤其迅猛。
2、走连锁经营之路成为商家的必然选择。
由于已步入微利时代的商业零售行业已毫无超额利润可言,企业业绩的取得将更多地依靠薄利多销、市场份额的扩大。在这种状况下,单店的销售增长有着一定的极限,企业要想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商业领域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通过重组,实施扩张战略来实现效益的增长,开办连锁店,实行连锁经营就是一条获取市场空间的有效途径。
连锁经营的特点
连锁经营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现代化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流通领域,通过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连锁经营可以通过集团采购降低经营成本,也可以通过在众多店铺中输出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技术共享来提高经营效益。这一点从国外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中也可以得到充分验证。2000年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美国的沃而玛销售额达到了2000亿美元,靠的就是其遍布全美及世界各地的4000余家连锁店。2000年沃尔玛百货以2300亿美元的总市值为传统的商业行业争得一席之地,位居全球市值最高的十五家公司第七位,其成功的经验,足以成为我国的商业企业的榜样。
我国连锁经营中的问题
搞连锁经营,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只局限在某一城市或区域,传统的按行政区划的条块式商业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商业领域开放所带来的新的竞争格局。近些年来众多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抢滩,使得商界历来奉行大商家通吃的经营法则,得以更加充分的演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国内数量众多、规模不大的商业企业能够跨地区联合起来参与竞争。为此,我国的商业企业在今后的重组中,应着力于以下方面:1)组建若干个中小企业为主的同行业联合体,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2)借助政府的推动进行行业内的组织结构的重组与组合,组建一批有份量的大型企业集团。3)加深行业和业态的组合,形成比例合理的群落结构。4)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