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国入世过渡期全面结束的一年,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无论供应商还是零售商,粗放式的经营都将难以为继。
“2006年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于2月11日在沪举行,包括多位大腕级人物在内的近2000名零售业内人士、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出席。针对外资加速进入商业零售领域,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的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商业大腕们以“规范与合作的共赢战略”为主题,纵论“大军压境”之下,中国零售业的未来出路,帮助供应商和零售商寻找新形势下合作和发展的平衡点。
零售业前景的新认识
本次论坛嘉宾主持、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论坛上表示,2006年是中国入世过渡期全面结束的一年,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无论供应商还是零售商,粗放式的经营都将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资源整合、人才战略、政策规范等,已成为整个产业链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可以相信,竞争更加日趋激烈,合作机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将是中国零售企业面对的两大主题。
在“十一五”规划前景的带动下,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我国将有望真正迎来一轮大规模消费增长的浪潮。带着对中国零售业前景的全新认识,国美电器总裁黄光裕、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中国国内零售业大腕均出席了此次论坛。
与会人士纷纷认为,中国零售业未来最大的商业机会来自规范和合作。因此,供应商与零售商必须建立起持久的彼此信任,通过合作,共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了解需求变制造为创造
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说,2005年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至少倒掉100多家,2006年零售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黄光裕认为,20世纪后期,外资连锁企业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市场那个时候并没有大的零售连锁企业,而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新的业态和经营机制。但是,从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他们在中国发展得并不一帆风顺,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首先要融入中国的销售环境中。零售业本身的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胜败的决定因素并不是技术的先进程度,而是对市场的熟悉以及掌控能力。“没有人更比中国人了解自己,我们完全有理由做自己市场的主人。”黄光裕说。
在中国,每一个地区都有差异化的消费环境,中国零售业相比外资零售业,应该说更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和各区域消费者的需求。
2005年国美已经基本完成全国网络布局,门店数量接近500家,并在香港和澳门开设了门店。
黄光裕还认为,自主创新是零售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虽然排名世界第三,但其中有85%的商品是贴牌生产,缺乏自主创新的品牌,能够在国外具有影响力并建立完整供应体系的中国企业少之又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有一个既能让别人不容易模仿,又能使自己有可能继续贯彻的内涵,才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尽快开放信托投资基金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购物中心将是中国零售业的未来主渠道,而要发展购物中心只能通过信托基金的方式。在全世界的购物中心中,超过90%以上是由零售业信托投资基金来开发持续的。
中国现在社会资金的需求有98%是银行提供的,是全世界惟一一个这样的高比例国家。如果整个的社会资金完全靠银行提供,风险很大。但如果购物中心的投资是由信托投资基金进行,分散到老百姓购买,一大半的资金由社会提供,至少就可以大大减少大型商业地产的风险。另外,由于最近两年的调控政策,国内银行开始引进战略投资,促成了国外信托资金的进入。因此开放购物中心信托投资基金,还可以防止国外的基金和国外的投资者垄断中国零售业的终端平台。中国要尽快开放零售业房地产投资基金,使中国的老百姓受益。
规范合作是共赢战略
好孩子集团总裁宋郑说,关于中国儿童用品市场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10年时,中国儿童用品市场将年均递增12.4%以上,总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其中,婴儿护理用品每年的增幅约8.5%,童车、自行车和骑乘车每年的增幅分别约13.8%、9.2%和6.5%,童装每年的增幅约为16.7%。虽然市场规模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但绝大部分份额会被品牌企业占有,目前鱼龙混杂的市场局面将逐步改变,持续的洗牌已经开始。
眼下全球一些知名儿童用品品牌开始竞相涌入中国。小耐克、努比、汤美天地等国际知名儿童品牌不约而同地选择“好孩子”作为其中国的合作伙伴。
宋郑还说,作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动关系,双方之间肯定有一个愉快合作的平衡点。希望通过对《规范与合作——中国零售业的共赢战略》这个主题的研讨,供应商和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商、零售商和零售商共同寻找到相互能够接受的合作平衡点,以在未来大发展中实现共赢。
零售业赢利能力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认为,中国零售业最大的弱点、最大的问题就是赢利能力不足,全国零售业的利润只有1%多一点,这一点足以影响国内零售业的增长。 在赢利1%的情况下,国内零售业却以12%至13%的速度发展,这样的增长力究竟来自哪里?是否依靠自身能力的发展而形成?国内零售业是通过合理运营还是通过上市来解决资金收入问题?这些都值得人们深思。
国内零售业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过分扩张。从整个数据看,国内零售业的增长很快,连锁企业已连续5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但还面临三个“不同步”:店数增加了,销售不同步;销售增加了,利润不同步;店数增加了,销售额增加了,但是每平方米的单位营业额不同步。这三个不同步反映出了国内零售企业有规模但没有效益,反映了不是效益运营,是规模经营、数量经营、粗放经营,这些就是国内零售业的弱点。
应调整外资强势状态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主张,适当调整外资的强势状态。他说,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加速开店,对国内零售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局部市场。目前在一些局部市场,外资已经形成强势。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家乐福等9家大卖场在上海拥有67家门店,零售额达到163亿元,占上海大卖场销售总额的76%。这种强势如果不得到适当的调整,确实不利于整个零售业的发展。
第二,外资目前重点发展的是大卖场,而这种大卖场的发展确实会对中小企业构成威胁。同时大卖场的开发会引发一些国内的零售企业急于发展大卖场,而大卖场长期发展下去,必定会造成零售企业资金链的严重短缺,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去年有很多企业发展大卖场都出现了问题。
第三,一些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内资企业扩张经营,它的目的产生了变异,不是为了自身的长期发展,而是过渡的包装、催肥,这种行为破坏了市场秩序,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在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外资也好,内资也好,都应该有相同的待遇。
建立零售业的“国家队”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女士透露,“面对国外企业的入侵,中国零售企业像一盘散沙,不但不能组织起有力的反攻,反而形成了相互之间严重的内耗。尽快培育一批可以和国际大鳄们抗衡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已经刻不容缓。“2006年,政府将扶持20家左右的大型零售企业,鼓励国内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收购的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形成一支能够与大型跨国集团相匹敌的‘国家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