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是一个生态体系。维持流通生态体系的平衡及良性发展,尤其是保持流通生态体系的活力,光靠大型流通企业是不够的,中小企业不可或缺。
作用不可替代
近年来我国流通规模快速增长,流通功能进一步完善,产业活力倍增,其中中小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流通企业规模的多层次、业态的多样性,决定着流通生态圈的丰富度、均衡度以及流通系统的通畅度和稳定度。如果说,大企业是流通“生命树”的主干,那么中小企业就是茎蔓、枝叶。丰富且均匀适度的中小企业的存在,有利于保持流通产业内部的竞争活力。一个健康的流通生态体系,是离不开众多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中小企业的。可以说,流通市场的多样性,是流通活力之源。在一个健康的流通生态圈中,中小企业往往占大多数,比例可高达90%以上。以北京为例,按着新近出台的标准,全市中小流通企业超过5万家,占全市流通企业总数的99%,从业人员和营业面积分别占全市流通企业职工总数和营业面积总数的80%以上。中小企业在流通生态体系中不可替代。
在流通生态圈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发展,可以发挥双方各自在组织和运营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如大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可以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某些大企业无暇进入或进入成本高的领域和区域,中小企业可以进入,弥补了市场空隙。这种在统一市场环境下的共生关系,既可以实现流通业整体的规模效益,又可以克服中小流通企业在终端市场上低水平竞争的弊端,也增强了产业内部的竞争活力。
流通产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型产业,众多形态各异的中小流通企业的参与,将以更加敏锐的眼光,捕捉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信息,发掘新的市场机会,创造新型业种、业态。如超级市场、折扣店等诸多现今国际主流业态,其最初创造者都是中小企业。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宽流通产业谱系,而且可以加速流通业态的进化历程。
在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小企业的频繁开停调整,优胜劣汰,在总量上保持了流通生态圈的动态平衡,有效缓解了流通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冲击,发挥着微调、减震的作用。
迎来发展良机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较发达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不仅消费能力大大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消费的变化更快,选择性更强。可以说,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真正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为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比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商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中小流通企业可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对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捕捉到市场机会。随着城市富裕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由实用型向个性化转变,中小流通企业可以发挥专、精之长,适应个性消费的需要。又比如,随着都市规模的扩张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很多城市生活空间迅速延展,大量新建社区网点缺乏,为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提供良机。
眼下,在商业街改造和外资引进中,更多关注大企业。如北京王府井、西单,上海南京路等著名商业街区,大店林立,有特色的小店较少,商业生态不平衡。 北京引进了沃尔玛、家乐福、伊藤洋华堂、百安居、欧尚等28家世界著名零售商来京投资,开设店铺100多个,也多为大店。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以自身的诸多优势,借此机会跻身市场,寻找生存发展空间,在竞争中定会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
根据我们对北京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研究与判断,当前最适合于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的领域是专业、专卖店,便利店、餐饮服务业以及社区服务业。
专业、专卖店店铺发展呈大型化或是小型化两极化趋势。其中小型专业、专卖店铺规模虽然有限,但由于特色明显,往往效益突出。在发达国家,专业、专卖店通常占店铺总量的60%以上,1991年,日本共有专业店100万家,占商店总数的62.86%,销售额达64.6万亿日元,占总销售额的45.94%。中小流通企业通过精细化、个性化专业经营,必将在细分的市场中赢得效益。
便利店的营业面积只有100至200平方米,商品结构中食品占总销售品种的50%以上,非食品商品主要是日常必需品,并提供服务性商品,保证长时间营业且全年无休。这种精小、直接、便民、利民的零售业态非常适合于中小业主经营。根据测算,像北京,市场可容纳的便利店数量超过4000家,目前不足2000家。中小流通企业通过连锁加盟,进入成熟企业产业链,接受现代流通技术,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餐饮服务业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餐饮流派和文化异彩纷呈,这一市场充满了活力和机会。餐饮消费的多样化特点,对不同风格、口味的不同需要,为中小餐饮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区服务业是流通业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与变迁中,越来越多的商业服务业空白点亟需填补。除小型超市、菜市场、餐饮、便利店等,社区服务业中一些特殊家政服务、洗染织补、修理、保健娱乐、实物租赁等也具有较广泛的需求。中小流通企业只要立足于便民、紧贴百姓需求,就能为自身发展找到最佳定位。
政府支持责无旁贷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必要组成部分。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将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流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小企业将以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流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小企业就单体来说,毕竟势单力薄,竞争力不强,往往受大企业的威胁和挤压。因此,政府既要通过法律形式,限制大企业过分利用优势,保护中小企业利益,同时也要采取必要措施,促进中小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不少发达国家的惯例。
在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方面,北京市提出搭建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三大平台”——连锁加盟平台、第三方物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和“四大服务体系”——资金扶持体系、法律援助体系、培育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连锁加盟平台上,在每年召开的中小企业年会上,均推出数十个特许加盟项目,供中小流通企业选择加盟,以获得大企业的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经营、使用权,借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接受总部在培训、促销等方面的统一指导,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第三方物流平台上,也是通过中小企业年会,推出了若干个第三方物流公司,供中小流通企业选择加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通北京商业信息港、北京商业服务网、北京商业物业网等,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采集信息、寻求合作机会、沟通客户、电子交易的有效途径。又如,在资金扶持体系上,通过银行贷款贴息、商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和办实事资金支持的方式,实施资金援助工程,同时通过疏通融资渠道、支持和鼓励产权交易、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帮助中小流通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在法律援助体系上,在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同时,实行《北京市新设大型零售店铺听证办法》,对新设立的大型店铺实行听证制度,保护中小流通企业利益;推介优质法律援助机构,帮助中小流通企业了解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培训体系上,通过设立中小流通企业创业辅导机构以及行业协会长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在信息服务体系上,通过准确、及时、到位的信息发布机制,建立首都消费市场信息快速反映系统和开通各种专业网站等形式,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直接信息服务。北京市上述支持和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的做法与经验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