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在内外经济环境全面拉动之下,需求、供给和销售状况保持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势头;贯穿全年的高涨幅和低价格,使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取得的高速成长更显货真价实,多项规模指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11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6836.2亿元,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3.1%,远远超过2002年和2003年9%左右的增速,与价格上涨贯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速成长的2003年涨幅持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1.1%,超出2003年0.9个百分点,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显示出我国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
2005年前11个月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349元,比2004年全年还要高出188元,比2003年全年更是高出近790元;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3元,将2004年创造的历史最高水平再次提升 1.6元。 一、中国消费品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从2005年前11个月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走势来看,主要表现出了如下四大特点: 1.消费品市场运行两头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攀升,涨幅高位趋稳。如图1所示,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中在 45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有限区间中震荡运行,且波动规律显著,总体运行高度拟合地延续了2004即出现的两头活跃的走势特征,即 5月份之前逐月走低,五月份之后则逐月推升。在高拟合度的震荡过程中,2005年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2004年实现了整体性的提升,2004—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逐月演进趋势线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排除春节日期变更 (2004年为1月22日,而2005年为2月9日)造成的干扰,2005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基本上处于12%—14%的狭窄区间中稳步发展。可以肯定,2005年重现2004年消费品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已成必然,且进入2006年这一态势仍将得以有效延续。
2.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领先于宏观经济体系生产增长,市场先导性特征凸现。对比我国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2004年之前相当长的时期,销售增长与生产增长相比总是基本同步甚至略有落后的。进入2004年之后,这一传统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如图2所示,自2004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速增长全面启动开始,两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始终高于GDP同比涨幅;且与 2004年相比,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高位稳定的特征更趋巩固。这一全新市场特征在 2004年的出现,与当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不无关系;但在2005年的延续,则反映了多年持续买方市场态势下市场先导性特征的凸现。 3.餐饮业异军突起,批零商业稳定发挥,其他销售渠道表现依然平淡。如图3所示,进入2005年,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的推动下;餐饮业零售额持续走高,各月涨幅均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水平;1—11月,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7.2%,高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幅4.1个百分点,成为了消费品市场的领跑行业。经过一年的高速成长,餐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达到 14.1%;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到18.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43个百分点。与餐饮业的异军突起不同,批发零售商业则凭借其处于绝对优势的销售规模,决定着整个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基调。12.8%的销售总额增长率虽然略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速,但批发零售商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到81.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0.62个百分点。至于前些年有上佳表现的其他销售渠道,在买方市场盛行的态势下,也只能重归平淡。 4.城市市场持续活跃,农村市场高位稳定,县级市场活力凸现,城乡销售格局完成渐进性重组。如图4所示,实现持续活跃的城市市场依然引领并决定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总体发展态势,排除春节对消费品市场正常发展态势的影响,城市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保持了极强的稳定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往年增长稳定性高于城市市场的县级市场,在2005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从7月份开始,摆脱了多年来与城市市场所形成的高拟合度的涨幅发展走势,显示出稳步上攻的发展势头,为2005年扩张速度高位稳定、波澜不惊的中国消费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自2003年初进入上升通道,连续两年获得加速成长的乡镇市场,在2005年则实现了涨幅在10%以上的高位稳定。 2003年之前,城乡之间保持多年的 3:1的销售增长比(如2002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涨幅为13.8%,农村为4.3%)已经被彻底打破,更现实的比例已经基本被定格在了7:5的水平。可以断言,经过城乡销售格局重组之后,未来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成长,将不再过度依赖城市市场的一枝独秀,城乡市场的双活跃才是更具前瞻性的发展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