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大自贸区初现雏形 |
副标题: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08年有望攀升至2000亿美元 |
作者:李运涛 张文德 来源:2006年10月31日 中华工商时报 人气: 时间:2006-10-31 11:38:40 进入论坛 |
|
|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有望于2008年攀升至2000亿美元,这将比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早前的预计提前两年。这是日前在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十五周年纪念峰会的东盟问题专家、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做的表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建立的。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自贸区的核心内容,除少数敏感产品外其它全部产品的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都应逐步取消。
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贸易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它也将成为继欧盟和北美两个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到2006年的这15年中,中国与东盟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1996年建立全面对话框架、1997-2002年走向睦邻互信、2003-2005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1991年中国与东盟对话前双边年贸易额不足80亿美元,2005年贸易额已升至1300多亿美元,自由贸易区仅仅建设了3年,与建设前的2002年相比贸易额增长1倍多。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已达1163亿多美元,全年有望达到1500亿美元。目前,中国与东盟双方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据悉,中国和东盟自2005年7月20日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以来,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从2005年7月至今年6月,中国从东盟进口额达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同期,出口额达到617亿美元,增长23.4%。目前中国和东盟商品的平均关税为8.1%,而按照《框架协议》相关规定,到2007年将减至6.6%,2009年降到2.4%,到2010年1月1日,90%商品关税都将降到零点。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中国和东盟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变化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中国和东盟进出口商品正逐步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和东盟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额已分别占双方贸易总额的60%和45%。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明确表示,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谈判顺利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列为未来互利经济合作的十大重点领域。
事实上,嗅觉灵敏的中国和东盟各国企业家也早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形成了“互补”的投资取向。据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公布的另一份调查表明,到2005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达3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是中国企业近年与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新高。其中仅在新加坡中国企业就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在泰国完成营业额3.9亿美元,在越南完成营业额2.75亿美元,在菲律宾完成营业额1.83亿美元,在柬埔寨完成营业额1.23亿美元。
与此同时,有资料显示,2005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设立的非金融性企业达到1000多家,投资领域从加工、装备到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扩大到建筑、饭店、电气、矿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投资形式从直接投资到技术投资、BOT等多种形式。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的中资或含中资企业已达100多家。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柬埔寨第一大投资国。
有关人士表示,随着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十五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将进一步提速,继欧盟和北美两个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已初现雏形。
|
击更多【李运涛 张文德】的文章 |
文章录入:wxj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广东家电零售价格全面上涨
下一篇文章: 赛特将首次采用连锁扩张战略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黄金十年”结束 家电大卖场战略转型
通胀:零售业危险与机遇共存
零售巨头布局广州多业态发展 本土百货独当局
换个思路做百货店门前促销
三四线零售业“土狼们”遭遇人才逆流
三四线的零售业“土狼们”遭遇人才逆流
下一代零售业将是现实与虚拟世界整合
新消费环境下的服务转型
零售业未来十年或面临最激烈竞争
传统零售业的盛世危言 “寒冬论”来袭
零售业:化“双刃剑”为“绕指柔”
外贸企业切盼经营环境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