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王府井大大小小的商场,明显感受到商家共打“秋日”主题的努力。虽然一眼望去还是消费者熟悉的“返券”、“打折”、“买赠”类促销活动,但仔细观之,还是和过去有些不同。比如说,原先商家在各种宣传页和券、卡上印有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的字样很少看到了。再比如说,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规矩开始变了,某服装品牌的销售人员对记者明确表示,只要符合要求,打折商品和原价商品都可实行退换。这些变化的产生,当归功于自10月15日起实施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由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等5个部门联合发布的这一《办法》,对商家开展打折、降价、返券等促销活动进行了规范,不但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也有利于整个零售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不过记者同时也发现,有些商家的促销行为与《办法》仍有一定距离。例如个别商家“全场打折”的概念模糊,说是全场,其实只是部分商品进行的部分促销活动;一些商家长期虚挂“清仓甩卖”、“歇业甩卖”的招牌,显然这些都违反了《办法》中“零售商促销活动中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的规定。消费者对此表示反感,认为此类促销活动缺少诚信,影响了消费的热情和信心。
事实上,近年来对于规范商家促销行为、加快促销创新的呼声一直不断,但始终未有根本改变。对于商家来说,小促销周周上,大促销月月有,节日促销更是猛烈,而形式与内容却越来越难推陈出新,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频繁的促销令消费者养成了不打折不购物的习惯,而促销中的雷同甚至“掺水”又使其对商家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消费需求逐渐向按需购买、理性购物上过渡,由此导致商场促销的成本不断上升,效应则日益递减。
那么,为什么众多零售企业在意识到促销创新重要性的同时,却少有深入、扎实的行动呢?一个关键原因是这些年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受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驱动,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品零售额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并使得零售行业进入了长期景气周期。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显示,从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看来,近几年商业零售板块的经营业绩处于上升周期。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调查,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百家商场实现销售额483913万元,同比增长20.82%;零售额达到462388万元,同比增长23.09%,其中零售额增长幅度达50%以上的商场有14家。据预测,2006年—2010年间,国内零售业仍将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
在这样的景气周期中,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促销的难度在增加,但零售企业整体上的形势是好的,这就掩盖了企业进行调整和创新的紧迫性。而这是尤其需要引起业内人士格外重视的。诚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所指出的,所有零售业的竞争都是争夺消费者的行动。促销就是这种争夺的一种集中体现。促销手段的乏善可陈,暴露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决定零售业的发展未来,应该是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内容,以企业形象为条件的全面竞争。要清醒地认识到打折是没有出路的,尽管从短期来看是有效的,但层次低,没有长期效益。因此,零售企业要在增强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从现在做起。
经验表明,行业景气周期正是企业进行调整、加强核心竞争力的良机。《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的实行是通过政策规范,从外部给予企业和行业加快调整和创新的压力,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企业和行业自身的当务之急,则是要增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抓住机遇主动进行调整,尽快解决同质化竞争、低层次竞争的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谁抢占了零售业调整的先机,谁就把握住了未来竞争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