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到了怎样的历史时期?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在哪里?该如何提升中国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昨天,在深圳召开的“2007年中国零售商大会”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对中国零售业的宏观走势,企业竞争力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要用‘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评价标准,而非简单的数量和规模。”在昨天的论坛上,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观点,认为零售业竞争应重“质”不重“量”。
竞争重“质”不重“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张经则用一些让人尴尬的数字指出:大不等于强,而强是企业更要努力的方向。他举例说,中国4000多家中级以上旅行社一年的旅游经营额,不及纽约曼哈顿岛上10间国际旅行社之和。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主张做强做大是中国企业的出路,容易使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向一个盲目拼规模、盲目拼资本的境地。中国企业更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要在综合竞争力上特别是要对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自己的服务态度、服务精神和服务价值上下功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宋则指出,中国零售企业还处于拼规模、拼销售额这种绝对量指标的增长上,而利润率、人均销售额、单位面积销售额以及各种配送率这些相对指标往往被忽视,企业的“强”并不能体现出来。他提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全新的评价标准——竞争力系数:即看企业业绩在对应业绩中的份额,与该企业的资源占用在对应资源占用中的份额之比。他认为,如果采用“竞争力系数”这种新评价体系,人们的思维就可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式经济增长转变,企业将更清楚其努力方向。
用新财富观点理解流通业
应如何认识零售业,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到底占据怎样的地位?宋则认为,要用新财富的观点理解流通业,“抓住流通业,就是抓住了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战略”。
宋则指出,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说,零售业在时间上,可以消灭停顿,迟滞、消灭库存积压,加快经济结构优化;空间上,消灭无效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也就是说零售业顺畅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流程,使它低成本运行,优化产业结构。这么多年,中国产业结构不尽如人意,以及近段时间的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对流通业重视不够有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时间上要顺畅,空间上要合理,就要依靠流通业、依靠市场方式来解决。
宋则提出应该以一种新的财富观来理解流通业,那种尽量少投入得到最多产出的思维来分析流通业还不够,即使是少投入大产出,还要考虑产出在每一个时间是否处于最有效的状况,要看产出有多少是处于发挥作用的状态。而流通业要做的最根本的就是减少没有发挥作用的产品在全社会所占的比重。
“抓住流通业,就是抓住了一种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宋则用一句话概括了流通业的重大作用与影响。那么如何落到实处,那就是要真正落实市场经济,确实把资源配置放到市场调节上。
“圈地”“圈钱”后圈什么
在昨天的论坛上,如何打造本土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很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的话题。百川道咨询首席顾问戴春华指出,经过十年发展,中国零售业一直苦苦追求竞争力,走过了很多弯路,如“圈地运动”,盲目引进风险投资的“圈钱运动”等。但事实证明,在食品为主的购物广场及超市并未产生可持久对抗的区域品牌和全国品牌。中国零售业到底应该圈什么,她指出,下一步中国零售业最应该“圈管理”、“圈人才”。“依赖标准化制度与流程是连锁最本质的核心。”戴春华说。
科特勒咨询集团(KMG)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登义在谈到当前中国零售业现状时指出,“目前,中国许多零售企业在经营上都上了规模,但其效益却没出来。”由于国内零售企业在打造品牌的意识方面还较欠缺,随着国际零售品牌的进入,一些中国的传统零售品牌已逐渐被淘汰。因此刘登义认为,中国零售商除了不断完善企业经营外,还更应该注重打造出自己的零售品牌来,这样才更具有市场议价能力,有较高的利润回报率,零售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才更长久。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的唐韶娟详尽阐述了如何进行内部管理流程的打造,指出优质流程的三个标志: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
深圳已成为全国零售连锁企业100强中所占数量最多的城市。华润万佳、新一佳、人人乐、茂业、岁宝、顺电等响当当的名字,无不是深圳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