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考 |
副标题: |
作者:王扬铭 来源:2008年第32期《商业时代》 人气: 时间:2009-2-26 9:14:21 进入论坛 |
|
|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应正确认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确定文化经济对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应抓住机遇,迎接文化经济挑战,积极探索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经济 泛珠三角区域 生态文明 在2003年7月,广东首次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是在我国经济社会战略转型期为消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闭而建立的,涵盖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海南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上这9省区总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达到4.5亿,占全国人口的34.8%,GDP占全国的33.67%。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在资源互补、产业联动、互利共赢基础上,能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结合,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
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创建泛珠三角经济区,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世界经济已逐步形成欧盟、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明显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步伐,《清迈协议》的签署,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导,都是亚太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国际背景下,CEPA的签署加快促成了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崛起,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和启动提供了契机。大珠三角经济区的主要薄弱点是经济腹地不足,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建,既体现了粤港澳经济能量集聚亟需扩大释放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周边省区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的强烈愿望。泛珠三角经济区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拥有资金、金融、技术、人才、交通、文化等比较优势,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对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对推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沟通大西南与东盟的经济社会联系,提高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平台与发展前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覆盖面广、辐射领域宽的系统工程,泛珠三角区域启动的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及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分工和配置、旅游资源的互补与整合、物流运输服务系统的建设、统一共同市场的筹建、区域内法律法规的协调等。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教育、文化密切互动,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全面整合与协同开发,以珠江流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经济发展将成为未来泛珠三角区域新的增长极。 发展文化经济: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文化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在本质上要求根据社会结构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协调统一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一)发展文化经济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将缺乏持续增长的后劲和潜力:自然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在社会精神生产领域形成了新的需求点和经济增长点。客观上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融合、一体化,为文化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文化经济既强调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又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强调经济发展的外延,又注重经济发展的内涵;既强调经济发展的物质层面,又注重经济发展的文化品位。
(二)发展文化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和平与发展愈来愈依赖于跨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并通过文化传承来获得前进的动力。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已呈现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竞争和文化竞争发展的新板块,所以应瞄准时代先进文化潮流,实现文化观念的解放与创新,进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加速中国赶超世界的步伐。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是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理性选择和自觉回应,适应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发展文化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且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作为社会有机灵魂的文化,其发展规律也体现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文化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具体体现,它是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知识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人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已成为文化经济发展的源泉。
(四)发展文化经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文化经济是一种科技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着生产力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和提升着人类文明的内容和形式。文化经济作为新的经济业态,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已拓展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与各交叉学科群所形成的新学科共同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必将为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及战略思考 文化力与经济力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仅是发展文化经济的重点,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经。因此,加快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枢纽,实现以文化经济引领的泛珠三角区域的和谐跨越与协调发展。
(一)确立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
首先,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新理念。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倡导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其次,科学规划和重点建设具有区域优势、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门类。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和休闲产业等,加大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渗透,建立完整、科学、系统的区域文化产业体系。再次,合理调整区域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布局。根据区域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科学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重点发展具有地域特色、高新技术的产业群、产业带和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形成特色鲜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最后,实行内源性和外源性并重发展的方针,着力发展文化内涵丰富、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能最大化,注重文化精神产品的软性开发和素质升华,以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二)确立培育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理念
力争在5-10年内,将泛珠三角区域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实验示范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一是制定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规划、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实现政务环境、商务环境的优化与创新。二是大力倡导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催生一批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文化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实现产业结构创新。三是推进新产品研发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生态产业价值链的功能,实现研发体系创新。四是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在港澳、广州、深圳和区域性的省会城市、大中城市形成扇形辐射的高新技术网络,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业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结构重组,打造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合舰队,构建世界级的制造业体系及生态建设产业链和基地群,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和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泛珠三角区域文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创新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发展文化经济的根本保证。切实加强对文化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战略机遇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升级,加快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依靠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走文化经济集约化发展道路,在企业中倡导科学品格和人文精神,培育文化产业的企业家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打造具有泛珠三角区域特色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构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生态和谐文化,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将文化经济培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营造浓厚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强文化产业管理,改善文化产业服务,提高文化经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文化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将泛珠三角区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生态经济大区。
(四)加强对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协调
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经济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发展文化经济,应构建学习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务实型、开放型、创新型、和谐型政府,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衡量政绩的生态经济社会统计指标、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其次,树立科学的人才战略观。科学的人才战略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人才资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战略资源,文化经济是以人文精神和人才资源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必须把实施人才战略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形成科学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和体制。
吸引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创业型人才,提高党领导文化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落实科学人才战略观的衡量标准、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再次,加快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保证。深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安全管理和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构建和谐创业文化,推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创新,实施文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的和谐跨越,打造泛珠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内容生产的创新要素[N].光明日报,2006 2.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N].文汇报,2006
|
击更多【王扬铭】的文章 |
文章录入:黄丽丽 责任编辑:黄丽丽 |
上一篇文章: 经济危机下的零售商 大步拓展or小心翼翼?
下一篇文章: 农村消费升级演绎“婴儿学步”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黄金十年”结束 家电大卖场战略转型
通胀:零售业危险与机遇共存
零售巨头布局广州多业态发展 本土百货独当局
换个思路做百货店门前促销
三四线零售业“土狼们”遭遇人才逆流
三四线的零售业“土狼们”遭遇人才逆流
下一代零售业将是现实与虚拟世界整合
新消费环境下的服务转型
零售业未来十年或面临最激烈竞争
传统零售业的盛世危言 “寒冬论”来袭
零售业:化“双刃剑”为“绕指柔”
外贸企业切盼经营环境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