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确给诸多产业和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不过,零售行业却有如受到“特殊照顾”,2009年即将过去,尽管百货、家电以及一些奢侈品的连锁业态不可避免地受到涉及,但零售业在这一年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有如中国经济在全球的表现,让人侧目。
危机袭来 积极应对
2008年底,金融危机自美国蔓延,全球皆闻之色变,一时间似乎人人自危。作为民生消费零售的零售行业也概莫能外,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生怕在危机中出局。
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零售商采取了诸多策略,以求能将影响降至最低。
生鲜经营成为重中之重。农超对接已成为零售商提升利润的一大法宝。在商务部的推动下,农超对接已经在全国24个省市试点,一大批零售商通过农超对接,减少了生鲜商品的采购环节,成本大幅降低,进一步提升了生鲜经营的水平和利润空间。
自有品牌成为利润新的增长点。一般自有品牌的利润在13%到18%;而杂货类则能达到30%,这是销售其他品牌无法得到的高利润。今年以来,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零售商,都在自有品牌上加大了投入。如TESCO首度在上海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系列蔬菜产品。北京超市发在今年上半年成为北京市内资企业中增长幅度最快的企业,其总裁李燕川指出,果蔬特色突出、门店升级扩张、社区有效营销From EMKT.com.cn、自有品牌研发是其逆市增长的四张王牌,而自有品牌更是成为金融危机下超市发销售的利润功臣。
店铺改造成为重点。不仅是超市或百货企业,连家电零售商也开始了对门店的升级改造,以提高销售额。如国美电器今年将关店近百家,同时改造和提升一批门店,其单店效益得到增长。同时,通过节能改造来降低运营成本也成为零售商的共识。
2009年,零售企业还加快了完善供应链、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优化人力资源、合理降低损耗、大力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以降低成本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销量增长 利润下滑
最能反映零售商在金融危机袭来时焦虑与惶惑心态的,莫于过全国上下商家的遍野促销。这也是2009年零售行业不能不提的一大“特色”。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了积聚人气,增加销售额,零售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满300送300”、4至5折封顶之类的空前促销。首先是百货、家电、建材连锁等业态,但随着零售商对未来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连超市这个被称为最具抗经济危机风险的业态也卷入其中。全国大部分超市企业也加入到打折促销的大军中来,连一向以“天天平价,始终如一”、从不促销的全球零售巨鳄沃尔玛也按捺不住。其中,像物美、家乐福等零售商,促销力度可谓到了疯狂的地步,最大的促销甚至效仿百货企业,打起了5折——这确属罕见,要知道,超市行业的平均净利润,已经多年维持在1%至3%的水平。
大幅的打折促销并非一无是处。金融危机下,零售商的销量仍普遍得到了增长。从各上市零售企业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报数据看,大商股份上半年营收增4%,福建新华都增长了30%以上,银泰百货今年上半年总收入相比去年同期上升28.8%,然而,疯狂促销也埋下隐患。尽管销售增长,但企业的净利润却出现明显下滑。如大商股份上半年营收增4%,但净利却大降73%,创10年来新低。重庆百货上半年净利润为8403.31万元,同比减少23.07%。而南京新百和广百股份净利润也同比出现25.75%和12.5%的下滑。新华都同样没能幸免,其上半年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15.49%,利润总额减少9.15%。银泰百货净利润下降29.7%。
也有一部分零售商销售和利润同时拉升。如百联集团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5.2%;武汉中商集团营业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7%,营业利润提高21.39%;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8.08%,营业利润提高11.50%。物美销售较去年同期增长22.9%,净利润增长21.6%。
销量的提升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促进流通、拉动内需的诸多政策。另一方面促销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过,促销虽然拉升了销量,却大幅削减了利润,零售商必须在二者中找寻到新的平衡点。
观望完毕 开始发力
求稳是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大多数零售商的普遍心态。但随着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保八已无悬念,从下半年开始,一些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度过了观望期,对未来经济的前景和市场发展的信心已经基本恢复,开始重启快速扩张的步伐。
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超市企业首当其冲。2008年底,华润万家计划2009年开店300家,但2009年6月份,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陈朗称,由于寻找店铺难度加大和一线城市门店销售不理想,2009年将缩减超市开店规模,由原来的300家降至200家,原计划的资本开支将下调最少20%。而10月初,华润万家负责人又改口称,全年仍计划新开店300家,其中第四季度就将开出100家左右。
内资大型零售企业物美也计划新的扩张。8月12日,物美宣布与TPG、弘毅投资及联想控股达成协议,引资约2亿美元。物美集团董事长吴坚忠表示,所筹资金将主要用于并购及开新店。吴坚忠称,物美现在只有北京、天津、杭州这三个区域,他希望物美的营业面积年增20%。另外,物美于去年收购的浙江供销超市,也在与浙江区域的一些中小零售商谈判,很可能会在并购上有所斩获。
此外,包括大商集团、王府井百货、福建永辉、北京华联、京客隆、步步高在内的诸多内资企业,在观望了一段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后,也都开始全面发力。
与内资企业先观望后发力不同,外资零售商在金融危机到来后,一直将中国市场当成优良的“避风港”, 2009年不仅从没有减缓速度,反而比以往要更 加“疯狂”,甚至有点借金融危机抄底的意思。
未来5年,家乐福在中国每年将保持20至25家的发展速度。而在中国扩张速度一向不算太快的沃尔玛,今年开始加速扩张,仅截至今年9月,其新开店数量已经达到35家,比之其往年年平均开新店10多家到20多家的速度,沃尔玛今年的扩店速度起码提升了40%以上。沃尔玛今年在华门店数量已经超越了家乐福,成为外资零售巨头中在中国区门店数量最多的企业。
值得重视的是,外资零售商更趋向于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渗透。如沃尔玛今年新开出的35家门店中,只有一家在上海,其余均在二、三线城市,如太仓、荆州、曲靖、鹰潭、淄博等地,其三线城市新增店面占到近2/3的比例。而早在2006年,沃尔玛就开始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大举扩张,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的地级与县级城市,到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地级城市,沃尔玛正在打造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包围圈”。
另一家外资巨头TESCO的数据也显示,其开出的大多数门店都在二、三级城市。此外,TESCO还在辽宁抚顺、河北秦皇岛等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频繁选址签约。
不仅已有的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增开新店,一些新的中高端百货品牌也开始大举进入。今年初,日本知名百货品牌高岛屋宣布进入中国市场;马来西亚百盛集团则斥资11亿元收购了北京的双全大厦,用于新开门店;今年下半年,兰州百盛、常熟百盛和石家庄百盛也将陆续开业。菲律宾最大的零售企业SM集团也宣布,今年计划在中国投资1.15亿美元,在2015年之前将以每年开设3家商场的速度进军中国市场。
尽管利润有所下滑,但销量的增长仍给了零售商极大的信心,因为这保证了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供其发展。而中国经济保八毫无悬念的好态势,更使这些企业的扩张增添了底气。可以预见的是,零售行业新一轮整合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或精彩或无奈或成功或失败的大戏陆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