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际化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歇,但荷兰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榜单中令人看到中国乳业国际化道路上的希望———蒙牛、伊利首次以“军团”形式集体出现在世界乳业第一阵营中,前者从去年的第19位跃居第16位,后者亦首次跻身榜单,位列第17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乳业已经成为世界乳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意味着中国品牌下一步要从在国内占据优势向国际市场进军,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此前遭遇“假洋鬼子”质疑的澳优也正式实施“换血统”计划,欲以50万欧元与法国乳业巨头索迪雅集团旗下子公司诺帝柏欧成立合资企业,成为不仅注册地在海外,也在海外有销售的真正“洋奶粉”品牌。
“这是一桩划算的买卖。”业内人士洪迪(化名)向本报记者表示,在中国乳企勃发的国际化冲动中,有的欲以规模取胜,有的则希望通过合资的方式“墙外开花墙内香”。而记者昨日独家获悉,由汕头老板运作的新西兰乳品公司蕊盛蕊也刚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可见在国际化冲动面前,家家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澳优与法国企业合资改换“血统”
澳优乳业6月17日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澳优乳品与索迪雅集团(S odiaal)旗下子公司诺帝柏欧(N utribio SA S)就可能成立合营企业澳优爱达力(A usnutria N actalia)订立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意向书。若落实,前期投资总额将为100万欧元,澳优出资50万欧元或等值货币,诺帝柏欧则以N actalia及爱达力商标所有权入股50%。
澳优方面表示,澳优爱达力计划设置在法国巴黎,出资款将用于推广及产品的临床研究。诺帝柏欧承诺每半年开发至少3-4款新品,合资公司所有产品由诺帝柏欧制造生产,将在包括法国、中国及其他欧亚地区销售。此外,双方同意于诺帝柏欧成为法国最大合作社制乳业索迪雅全资附属公司后半年内,澳优以协议价购入诺帝柏欧10%权益。且未来还将与旗下婴儿液态奶在欧洲排名第一的索迪雅合作,开发开盖即食的婴儿液态奶等。
记者了解到,诺帝柏欧为索迪雅以及法国埃特蒙联盟集团(Entronm ont Alliance Group)合资成立的专业公司,双方各占五成股份,自1983年起向48个国家出口,是法国第一大婴幼儿食品企业。而索迪雅在欧盟拥有超过8500家牧场,年收集鲜奶量23亿升,埃特蒙则是婴儿配方中最重要原料———脱盐乳清粉的全球最大制造商。本月3日,索迪雅宣布全面收购埃特蒙,成为法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及欧洲第四大乳制品集团,加工牛奶超过50亿公升,销售额40亿欧元,员工超7500名。
事实上,记者翻查英文资料才找到索迪雅的相关信息,尽管其在本月表示,收购埃特蒙完毕后将成为法国最大的乳企,但从公布的40亿欧元体量来看,距离达能还有相当距离,后者仅鲜乳制品2009年的销售额就超过86亿欧元。“索迪雅是类似恒天然一类的实体,也有一定规模。”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而只花50万欧元就可以与国际公司搭上关系,也是不错的选择。
“即使在央视做个广告都不止400万。”业内人士洪迪(化名)向记者透露,澳优本身的负责人是从南山奶粉出来的,对乳业操作较为熟悉,但做到一定程度后便遭遇两个问题,一是品牌度,二是资金链。“解决资金问题如不是对赌就是上市,澳优选择的是后者。但上市之前还可以多多包装,年报表却要相当规范,盯着业绩和年利润看,股价好尚可掩盖,股价不好则会相当麻烦。”
洪迪告诉记者,去年施恩、澳优相继遭遇身份质疑。“施恩2007年销售就超过12亿,2008年受三聚氰胺影响只做了10亿,去年更是因此退到6亿-7亿。“从危机处理的方式来看,雅士利没有将凯雷的资本引入直接放在施恩,不如澳优来得明智。而澳优此番引进外资,是把自己的身份扶正的最好途径。”
除了在澳大利亚注册的澳优牵手法国乳业巨头之外,记者昨日获悉,在新西兰注册的蕊盛蕊刚刚也实现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家温家宝总理1980年代第一次到新西兰牵头引回国内的项目,实际控制者是广东汕头人,主要产品是牛初乳、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五谷粉,在国内配方奶粉的销售规模在2亿元左右。在日益国际化的趋势面前,其也选择了海外上市的路径。
蒙牛、伊利双双进入全球乳业20强
而荷兰合作银行最新发布的2010年度“全球乳业20强”榜单显示,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首次以“军团”形式出现在世界乳业第一阵营中。其中蒙牛从去年的第19位跃居第16位,超越了美国的施雷伯和蓝多湖以及德国的诺德,而伊利亦首次跻身榜单,位列第17名。
记者了解到,荷兰合作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专注于农业及食品相关产业的商业银行之一,其每年推出的“全球乳业20强”以全球各大乳品企业销售数据和财务报表的信息作为排位的主要依据,是目前全球乳业唯一的权威排行榜单。在今年的榜单中,瑞士雀巢、法国达能、法国拉克塔利斯、荷兰弗里士兰坎皮纳、新西兰恒天然、美国迪安依然保持不变,雄踞前六名。而中国入围的企业数目仅次于现代乳业强国美国和法国(各4家上榜),与日本、荷兰持平,新西兰、挪威、丹麦等传统意义上的乳业强国则各只有1家企业入围。
“尽管前20强中有18强都是西方国家,但全球乳业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不再是发达国家乳品企业一统天下,一些非西方国家乳品企业的实力在不断上升。”荷兰合作银行如是表示,甚至在同步推出的年度乳业研究报告中对蒙牛的增长势头特别予以了关注,称“鉴于其最近几年强劲的发展势头,蒙牛很可能迅速跃居前10名。”从2009年的营收状况来看,蒙牛的37.7亿美元比前一年的34亿美元同比增长7.7%,而排在其前面的几家乳企平均增速却为-8.02%。
“以蒙牛的高速成长为龙头,在未来5-10年,中国的乳制品公司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前20名,成为全球领先的乳制品公司。”尽管恒天然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腾婓励鉴于这一榜单,也对中国乳企表示了特别的看好。但必须看到的是,在乳业二十强中,排名第一的雀巢年营业额就几乎是达能的两倍,而蒙牛距离排名第十的联合利华,营收仍相差26.1亿美元。
蒙牛方面表示,正在进行国际化的努力,除了继续开拓在香港和东南亚的市场外,目前其全国的11座万头牧场均由外国专家参与管理,同时在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十几家国际机构共同建成亚洲最大乳品研究院的同时,巴黎研发工作站已经开始运行,澳洲研发工作站也即将启动。
“不过单纯看榜单,追求规模并不代表真正地走向国际。”在乳业专家王丁棉看来,中国乳业走向国际的关键在于,一是产品档次要向国外靠拢,在例如低温喷粉等加工工艺、添加剂控制使用量的标准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加以改进;二是产品设计和布局不能只讲究数量,同样要讲质量,不能永远只是中低档占大比例;三则是市场营销策划方式,不能单靠广告,而是应该在包材和售后服务手段上接近国际水平,“国外的销售员也是半个专家,可以将推广和乳业文化捆绑在一起”。王丁棉表示,只有当国产乳品至少拿回国内的市场价格话语权之后,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国际强势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