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10年,中国零售商将不再只是简单复制国外已经成功的运营模式。中国市场必将催生出更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零售业创新,催生出更多扎根于中国的“世界冠军” ]
在过去10多年中,多个现代零售业态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
而在未来10年中,中国零售业会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那样增长,许多零售公司将上市,中国将迎来一轮“零售创新”浪潮。
细分的“业态创新”
在大的零售业业态下进行细分,也是一种创新。
业态创新需要实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和购物行为的变化,对现有购物体验设计作不断修正,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
以中国目前情况来看,在一线及二线城市,需要对现有成熟的“标准”业态做不断的细分和改进,更新对“标准”的定义,以适应新的消费者需求。
比如可以现有标准门店为基础,根据所处位置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例如老居民区、高档住宅区、写字楼、主流商圈、交通枢纽等),进一步细分门店类型,进行针对性门店改造。
韩国FamilyMart仔细研究过旗下4000余家门店中特殊位置的门店,在首尔儿童公园、三星医院、三星电子大楼、地铁出口等特殊位置的门店,实现了10倍于标准门店的营业额。它在现有业态内的调整,实现了食品零售业上的成功。
随着高铁的发展,火车站不仅是民工流的聚集地,一些中产阶层也会多有涉足。因此可以在火车站附近增加一些长途旅行的必需品、商务用品,在办公楼聚集区增加复印、传真等商务服务。
往前发展,还会出现更多以食品和生鲜为特色的高档超市——来满足城市中高端顾客对于小包装、高质量的食品及进口食品的需求。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及欧美的一些中心城市中,这已较为普遍,而在中国本地的零售商,如华润万家,也已开始进行系统性地开发。怎样更有针对性地去抓住一些对食品超市有更高要求的双职工家庭,这是食品零售业要面对的问题。此外,零售业专业的加强也是品类加强的表现, iPad等小规模的电子产品零售店也会逐渐在中国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小型”大卖场(mini-hypermarket)可用来应对城市中合适的商业地产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小型”大卖场可将标准卖场面积减半——可达三四千平方米,但应针对具体门店位置,对商品作适应性的调整——可以食品和非食品等比缩减,也可以更多突出食品,或者针对城市情况提高低价产品的比重等。郊区一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可以销售各种产品;而城市空间有限,这种三四千平方米的“小型”大卖场应更偏向食品。
在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市场,则需要有不一样的创新策略。在三、四线城市,“大家庭”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更偏向价格透明度高、标准性较强的超市。超市需要提供价格区分上的明确标准。跨业态合作、新型加盟代理等模式,可以作为三、四线城市零售业拓宽发展的途径。
各类连锁经营业态在小城市同样面临客流不充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一个解决办法是食品零售与非食品类连锁经营业态(如家电、服装、家居、餐饮)联合,开发跨业态的社区型购物中心,实现业态间的客流互动,实现多赢。这类社区型购物中心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公路沿线十分普遍,通常由商业地产开发商牵头。我国相关的商业地产开发并不成熟,很多决策仍由当地政府完成,因此更需要食品零售商与其他业态零售商积极合作推动。
同时,开发适用于中型零售业态的加盟模式——大的零售商可以为加盟门店提供采购和物流服务。
核心的运营不能丢
日常运营仍是零售业的核心。中国零售业中,店内的缺货率高是其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心运营能力的提高。
巩固并提高商品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最基本的运营能力,加快企业内部人才梯队的建立和培养,不仅将为企业的快速扩张保驾护航,也是为更好地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做好准备。
事实上,像沃尔玛在美国和特易购在英国本土,这两个看似并不十分活跃的消费市场,仍能多年维持超过行业平均和GDP的增速,靠的就是出色的运营能力和持续创新。
当然,除了提高核心运营能力和保持业态创新,启动兼并收购的增长引擎,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近年来,中国食品零售业的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规模逐步上升。自2004年起更有数量级上的跳跃,交易额在2007年超过80亿元人民币。然而,交易规模目前仍比较小。
集聚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零售商的中国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有跨国企业都希望在中国获得增长。毫无疑问,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消费群体。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消费者,既是中国零售商的时代责任,也是其实现自身腾飞的历史机遇。
我相信,未来10年,中国零售商将不再只是简单复制国外已经成功的运营模式。中国市场必将催生出更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零售业创新,催生出更多扎根于中国的“世界冠军”,中国的零售业将迎来繁荣的新纪元。(陈有钢 系麦肯锡公司驻上海的全球董事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