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雀巢决定从8月1日起再度上调部分奶粉和液态奶价格,平均幅度不高于5%。据称,进口奶粉正在酝酿今年以来的第三波涨价,涨价幅度在10%~12%。而从销售终端可以看出,不少商场称已经收到品牌奶粉涨价的通知,价格涨幅在10%左右。
近期,洋奶粉在国内不断建设研发与生产基地。随着洋奶粉加大对中国的投入,洋奶粉在中国的话语权和份额将越来越大。目前,洋奶粉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份额已达到80%以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这更大程度地挤占了国内品牌生存空间,导致其生存状况堪忧。
进口奶粉打响价格战
今年以来,自雀巢率先领涨5%~10%之后,美赞臣在春节前后提价8%,惠氏、美素则在5月底相继以新配方和新包装为由涨价5%~10%。雅培的4个调查样品6月初提价幅度分别为7.69%、7.39%、5.92%和4.97%。按照权威机构给出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9年,洋奶粉最高涨价幅度累计达到62%,年平均涨幅已达15.5%。
和国内奶粉习惯直接提价相比,洋奶粉涨价更多则是以产品升级之名。惠氏在今年5月份刚刚推出一轮新包装产品,而多美滋公司则介绍,今年7月份,旗下的“金盾”系列奶粉也将推出新品。
事实上,这是一种间接涨价,相比直接提价,推出新包装、推出新产品是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涨价方式。人们会逐渐选择购买升级版的新产品,而老产品则会逐渐退市。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2010年以来大陆婴幼儿奶粉第三轮提价——春节前1-2月份,品牌奶粉推动了第一轮涨价潮,平均约涨价10%;4月开始,雅培、施恩等参与了第二轮涨价,涨幅为5%~10%;如今,第三轮婴幼儿奶粉涨价潮来袭。
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集体涨价三次。第一次涨价是在2008年10月,三鹿事件一个月之后,很多外资品牌开始暗中涨价,涨价幅度约为20%;而去年3月前后,一些外资品牌也实施了10%左右的提价;去年7月中旬惠氏的提价幅度也为10%,经过几次涨价,外资品牌的价格已比去年同期涨了30%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实际上外资奶粉玩的就是一场心理战,成本只是一个借口,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洋奶粉的受宠地位一直没动摇。如何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是目前洋奶粉最重要的事情。
有关专家指出,其实以现在洋奶粉的价格,即使让利给销售渠道再多,本身也起码有20%~30%的利润空间,甚至高达50%以上。
每次奶粉价格的上涨,洋奶粉给出的理由都大致相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增加说的是最多的。多年来,这似乎已经成为洋奶粉对待市场的一种“外交辞令”。
但有关专家表示,尽管近期奶粉原料价格有所上涨,加入运费等上涨了2%~3%,最多不超过4%,这与终端产品价格上涨10%的差距甚大。
外资图谋行业话语权
在业内人士看来,洋奶粉集体涨价背后,实际上是显示了洋奶粉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越来越强的定价权。随着洋奶粉市场份额和行业话语权的加强,未来涨价事件还会时有发生。
众所周知,在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市场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心一度跌至谷底,而这则给洋奶粉布局中国市场提供了很好时机。
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国产奶粉还有一定话语权;危机发生后,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提升至60%~65%,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洋奶粉已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在外国品牌的市场操作之下,中国乳业将有可能彻底失去与洋奶粉竞争的能力,重蹈中国大豆及食用油市场被外资控制之路。
而国产奶粉的整体沦陷,对整个行业发展极其不利。没有本土品牌在价格和销售上竞争,就会导致洋奶粉结成一个价格同盟,操纵整个市场价格。
近两年奶粉行业出现的调价风潮都由洋奶粉掀起,而国产奶粉作为市场的追随者,只能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
事实上,洋奶粉基本掌握了中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首先,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远高于国内众多奶粉品牌。其次,外资在中国中高端奶粉市场上的品牌集中度高,多集中在惠氏、雀巢、雅培、美赞臣等几家洋奶粉品牌;第三,随着人们崇尚健康的意识增强,乳制品的可替代性下降,需求呈刚性,再加上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粉行业的洗礼,导致洋奶粉的消费市场更加坚定。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4月份,中国奶粉进口达到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量的50%,价格同比上涨超过20%;而乳制品进口同比增加30.15%,进口金额同比增长了81.45%。
今年初进口量大增的背后,反映了进口奶粉在中国奶制品市场上的强势地位,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牌说了算,国内企业没有话语权。
施恩(广州)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黄小勇表示,在过去十年内中国奶粉品牌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国内市场,洋奶粉品牌只占三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中国奶粉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从此中高端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市场占有份额彻底颠倒过来了。
国内企业认为,去年是进口奶粉品牌的“布局之年”。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很多国外知名品牌纷纷在中国建立起全国性的市场网络。
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外资品牌对二三线市场也趁势而入,开始运作地级以下市场,在这些原来是国产奶粉的主战场上,多美滋、雀巢等外资品牌销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洋奶粉已经意识到了县乡市场的重要性,尽管抢占农村市场目前只是开始,但外资如果针对县乡市场推出中低端产品,其销量无疑更大。河北、河南、江浙一带,乡村的洋奶粉的接受度甚至超过了国产奶粉。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份额逐年增加的同时,洋奶粉开始将目光转向配方等技术性竞争。据称,国外奶粉企业在中国陆续建设研发中心,这样会强化跨国公司在配方方面的话语权。
国产奶粉如何赢得信任
在洋奶粉的冲击下,大多数国产奶粉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高端市场几乎全面陷落,有80%的奶粉企业朝不保夕,持续亏损甚至濒临破产。
进口奶粉数量持续增长,大大蚕食了本土奶粉企业原来占据的市场份额,造成国产奶粉大量囤积。
由于消费信心不足和进口奶粉的冲击,多达40万吨的国产奶粉却不得不以低至每吨1.2万元的亏本价销售。
尽管在去年上半年,已有近一半的滞销国产奶粉被消化,但仍有一半的积压库存,尚未找到买家。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打击乳品企业收奶的动力,“倒奶”、“杀牛”情况有可能大规模发生。
养殖环节一旦遭受破坏,两三年内难以恢复,一方面,这势必使国内乳业加大对进口奶粉的依存度;另一方面,使国内企业加剧旺季奶源的争夺。与外资乳业相比,国内乳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稳定可靠的奶源,如果奶源遭受破坏,那么中国乳业也像大豆产业一样,任由外资企业宰割。
那么,在进口奶粉“步步紧逼”之时,国产奶粉将何去何从?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市场症结在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而这种心理短期内无法扭转,因此,国内乳制品企业应多借鉴港澳地区的成功做法,加强海外市场的宣传力度,重塑国产乳制品的行业形象,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当然,国内奶粉企业重塑形象,也需要国家政策在奶源扶持和监管上下功夫。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乳品企业必须把重点放在奶源基地建设上,尤其是欲与外资企业竞争的旗舰型企业更应该狠抓奶源,不给外资企业更多的机会。
在政策上应支持构建奶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机制,改变奶农与企业之间互相算计的局面。推广施行合同收奶,使奶农与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奶收购合同,促进奶业一体化经营。还可发展奶农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奶农在奶业链条上的话语权,让奶农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分析人士表示,要遏制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的随意涨价,根本之路在于振兴强大国内乳业。国内乳业要尽快夺取市场话语权,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工艺、打造民族品牌,避免再次发生食品安全等事件。同时,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引进国际先进饲养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洋奶粉大举进攻的情势下,国产奶粉业能迅速东山再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