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再次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而流通业也有望被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之列。
国内流通政策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之前有关流通行业的规划也一直都有,但主要都是作为行业、部门内部的计划存在,并都分别冠以内贸规划、商务规划的名目出现。这次作为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并且专门以流通产业规划的形式出现,应该还是首次。 促进流通就业
“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第三产业肯定不如第二产业;但在促进就业方面,第三产业却有着很大的空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博士表示,在流通业“十二五”规划中,如何促进就业应该是个重点话题。
王耀说,从宏观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发明显,这样势必带来外贸出口的受阻,而出口受阻就业压力增大又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化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单纯靠第二产业自身恐怕不太现实。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业则大有作为。
而过多强调第三产业对于GDP的贡献率也不利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奠定。毕竟,近年来,第三产业对于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目前还不到40%,已经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另一业内人士也表示,单纯从GDP贡献率的角度来衡量第三产业,是有失公平的。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政策,结果流通业旁落,与这一评价体系不无关系。流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王耀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包括流通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如果能够大量承接从第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失业劳动力,无疑会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间接地也会促进消费。这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也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在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应该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如何促进商业服务业充分扩大就业列入重点规划的序列。
中国社科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也建议,“十二五”规划要科学阐述商贸与物流服务业全局性、全方位的影响力,包括直观的影响力和不易识别的间接影响力(外溢效应,其影响力远大于前者),以便为获取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提出有新意、有说服力的可靠证据和缘由。
疏通流通渠道
由于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诸多原因,致使流通渠道淤塞、效能低下、成本高昂始终是商贸领域存在的根本性要害问题。因此,宋则建议将深化改革,转变方式,疏通渠道,构建现代化、竞争性、高效能、低成本的商品畅销体系作为“十二五”流通规划的轴心。
宋则认为,规划方方面面都要围绕这个逻辑轴心展开。否则,流通规划容易“跑题”。从产品客体看,是构建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三大畅销体系问题;从地域看,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大中小城市商业资源布局合理的畅销体系问题;从市场主体看,是构建大中小商贸与物流企业结构合理的畅销体系问题。
宋则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大宗分类产品看,要根据工业品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和流通的特点,切实建立以大型骨干领军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加盟、联盟,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为基础的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消费品零售服务体系和农产品畅销体系。从空间布局看,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网点。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也深表赞同。在中国花1000元人民币买一件衬衫,却在日本能买同样品牌的衬衫十件,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流通渠道不畅。而格力电器等诸多制造厂家为什么宁可投巨资自建渠道,那主要是流通成本太高。
因此,建议将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含物流成本)作为专项内容列入规划,已经成了包括宋则、陈立平等诸多业内专家、学者甚至企业的共同心声。
大力发展服务业
“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各种迹象也显示,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政府有望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这一思路已经体现在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例如,山东已经确定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该省2009年的这一数据为34.7%,45%的目标意味着今后五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江苏也提出服务业占GDP比重在2015年要达到48%以上,“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只是在王耀看来,相比较生产性服务业而言,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在国外,像市场调研与推广、设计、法律、医疗等各种专业性咨询服务都非常发达,而在我国却相对落后,很难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
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其实与我国服务业开放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王耀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前些年之所以开放有限,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服务业还不成熟,没有做好准备,但现在应该有一定基础了。 对此,黄国雄也颇为赞同。黄国雄甚至建议把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活型服务业列为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黄国雄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尽管我们要尽快培育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流通企业,防止被外资过分地侵占,但同时我们也非常欢迎外资的介入。只要我们有效防止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垄断,搞好我们的商业网点规划,那又有什么可怕的。
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成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中国商报记者日前从相关渠道了解到,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已经初步明确,并有望尽快发布,该试点将“以点带面”促进“十二五”服务业明显提速。
加强流通立法
当然,无论是促进流通就业,还是疏通流通渠道,以及发展服务业,都得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既有市场秩序下进行。但目前我国流通立法着实有点落后。
陈立平认为,任何市场行为都应该在一定的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下进行,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却严重滞后。外资大举入侵是否威胁到国民经济的安全问题,一直难有定论,说明安全预警机制的缺失;隔墙开店、128个城市争做商贸中心,说明商业规划的缺位;零供矛盾持续紧张,则说明相关法律的乏力;网购市场问题不断,更是无人问津……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甚至呼吁,“如果中国没有对内需市场切实的管控权,国内消费的终端市场将存在利益旁落的可能性。”国家有必要建立与内需市场直接相关的“流通产业振兴规划”,尽快出台更加有效的零售市场交易规则法制建设——《零售商与供货商交易管理条例》、零售市场发展规划法制建设——《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办法》、中小零售商保护法制建设——《大型零售商发展的规制(规范)》这三项法律。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也表示,国外零售业《大店法》值得借鉴,我国反垄断法涉及到零售方面还比较抽象,酝酿十多年的《商业网点管理条例》也没有出台,零售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法规规范的基础上。 搞活中小商企
另外,搞活中小商企也成了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毕竟,中国商业企业99%都是中小企业,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刻不容缓。
王耀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前些年我们提倡“抓大放小”,培育流通业“国家队”,那也是那个阶段的需求。 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国际巨头的战略已经发生转变,如果再继续培育大型企业,势必会反过来加速外资巨头在华的扩张步伐。王耀说,培育“国家队”自然意味着优惠政策的倾斜,但现在外资巨头都直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国家队自然也不例外。这样一来,培育“国家队”无异于扶持外资军。
相反,中小商企规模小,但活力足,如何拓展中小商企的活动空间应该成为流通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只有把中小商企的活力激发了、搞活了,我们的流通企业才会保持源源不断的蓬勃生机。即便某些企业被外资收购,也不影响整个流通业发展的大局。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主要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龙龙也表示,应加速流通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步伐,国有商业资本应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调整控制权,在加强对国计民生领域控制的同时,可以大范围退出工业消费品与生活消费品市场。
“国有大型企业应该继续走大型化道路,并向多业态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相结合方向发展。中小规模零售企业则主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马龙龙说。
观 察 大流通要有大视野
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大流通、大视野”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如何实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应该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把扩大内需作为流通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把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作为基本任务。黄国雄指出,流通产业规划不单纯是流通产业自身的事,同时更是作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起点一定要高。
洪涛也一再强调,“流通业规划应该有一个国家级规划。”即便今年难以实现,但是流通业跨部门、国家级规划已经在酝酿之中。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深化,对消费拉动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愈加重视,而与消费紧密相关的商贸流通业也必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其次,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应该站在整个世界零售发展前沿的高度。中国流通市场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市场,我们一定要站在整个世界流通的范围内考虑自身的发展的问题。譬如说绿色零售、虚拟零售、与资本对接等等,都应该值得关注。
陈立平说,很多国际零售巨头以前惯常采取的就是价格战,现在慢慢披上了“价值”的外衣。尤其是低碳、绿色概念的提出,更是意味着他们战略的转变,他们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游戏规则,于供应商、于消费者。我们的零售企业一定要密切关注。
另外,马龙龙也透露,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的结合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但虚拟市场在中国市场还是个新鲜事物,怎么样利用虚拟市场的发展来促进实体市场的发展,另外一个虚拟市场的发展应该防范什么样的风险,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目前也在“十二五”规划的考虑之列。还有就是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问题。
再者,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更应站在新的区域布局的角度上来定位。马龙龙表示,以前大家习惯从流通本身的角度来看待流通的问题,现在中央批了六条经济带,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综合改革配套、重庆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等等。这种情况之下,在整个流通布局和考虑流通增长的时候,一定考虑经济区域的发展,把横向的发展和纵向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整个流通的发展才是健康的。
当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整个的流通体制和流通模式的建立问题,也不容忽视。马龙龙特别强调。 最后,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更要站在把流通产业定位于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来看。“商业是一个天然的领导派,没有任何特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