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已经进入“慢增长”时代,过去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正面临终结。最近,由北商商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北京商业发展蓝皮书》认为,下一阶段企业经营的重点是抓增长质量而不是增长速度。门店质量的增长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这就包括新业态的开拓、新商品的开发、供应链的整合以及“便利时代”的推动。
现代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0年,在这期间,中国的消费者特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追求个性、需求逐渐多元化。面对这样的变化,超市开始注意到这种消费市场细分的趋势,开始在业态多元化上下功夫。同时,多业态发展也是为了“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分散企业单一业态经营的风险。
有学者认为,单纯销售商品的大卖场是没有活路的,但把大卖场做成综合性的Mall就很有商机。这种综合性的Mall带有娱乐休闲元素,为顾客提供体验式消费。这也将是传统零售击败电商的关键所在。
通过商品差价来获取大部分利润是超市经营的最佳状态。但超市本身是低毛利行业,哪家商品便宜消费者就会去哪家,这就导致了企业从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上不可能有太多的利润可图。于是,开发高毛利商品成为超市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北京地区的大型超市中,外资超市在自有品牌的开发上要领先于内资超市。沃尔玛、Tesco乐购、麦德龙、家乐福、伊藤洋华堂等店内自有品牌的比例和销量已渐成规模,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麦德龙甚至表示,2012年其自有品牌商品销售份额提升至20%。
与此同时,《蓝皮书》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从采购、配送和数据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发力。
沃尔玛2012年对其供应链做了大调整,为了简化业务流程,为打造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沃尔玛将全国28个采购办公室缩减至8个,各办公室会在当地区域采购,迎合区域化需求。这种调整已初见成效,据悉,沃尔玛部分门店的销售额在调整后出现了30%的提升,而在2012年上半年,这些门店的销售同比还是下降的。
按照西方零售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利店开始进入成长期,其形态开始与顾客的需求相结合;当人均GDP增至1万美元时,便利店行业竞争加剧,经营上更强调产品组合的便利性。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北京人均GDP为1.2万美元。按照上述阶段,便利店行业应该已经进入了竞争激烈的阶段。
《蓝皮书》认为,在同为一线城市的上海市场,罗森、全家和7-11三大日资便利店品牌处于三足鼎立局面,其经营模式、店面形象和格局都代表了上海便利店的最高水平。如今,罗森挺进北京,势必对北京便利店行业产生影响。一方面将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另一方面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并对现在7-11的模式产生冲击。
因此,进入竞争激烈阶段后,便利店企业会在谁更“便利”上进行比拼,可以预见,未来在商品开发、增值服务以及地点分布上都将有一个质的提高。最终受益者将是北京居民,对他们而言,真正的“便利时代”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