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2012年开始,中国零售业关闭门店的现象便不断蔓延。除了经济不景气,成本提高,相关优惠政策终止等原因,近年来我国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也给零售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近来,国内零售市场有点不太平静,多家知名零售企业传来关闭门店的消息。继罗森、好德、7-11、可的、卜蜂莲花、王府井洋华堂等各类业态零售店从去年到现在陆续关闭部分门店后,又一家零售巨头以关店形式调整业务。日前,台湾统一集团麾下统一优玛特关闭其在北京首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上述零售巨头出现关店现象,相关数据显示,仅主要在华外资连锁企业在2012年关店有26家。对比几年前零售业疯狂的跑马圈地时代,在经济放缓和电商冲击的现实下,实体零售业放慢了扩张的步伐,甚至开始出现频频关店的情况,实体店的未来难道真的会从此黯淡下去?
关店已成行业现象
关于这些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实体店,有业内人士称,“曾经为了占领市场和‘美化’年报,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盲目快速开店的连锁巨头们,现在或许要为当年的冲动付出一些代价。”
但记者注意到,外媒对于中国零售业的关店潮措辞委婉:中国零售业正在进行店铺重组,将经营不善的门店关闭或停业。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在零售市场增速缓慢的情况下,由于店铺间竞争激烈而陷入销售低迷的门店剧增。网上购物的扩张也使得低迷的店铺销售雪上加霜。尽管中国提出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成长支柱,但零售业整顿已成为经营包袱的店铺的动向没有停止。
报道称,从2012年开始,中国零售业关闭门店的举动不断蔓延。体育用品专卖店行业的情况尤为突出,“匹克体育用品”仅2012年1月至9月就关闭了至少1000家门店。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披露,中国百大零售企业2012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8%。这比2011年(22.6%)低11.8个百分点,成为2005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增幅。
众所周知,“关店”,这一零售行业最为忌讳的话题,它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冷清和衰退,这对一个以人气定胜负的行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在中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CCCA)首席外籍顾问得平司看来,正是由于背后的兴衰隐喻,使关店成为敏感词,“开店是一件必须广而告之的大好事,其中既有招徕顾客的营销需要,也有显示企业实力、增强顾客信任感的考虑。反之,关闭门店则被视为避而不宣的负面消息,甚至某些上市公司还发明了‘调整置换’一词来隐匿关店事实。”
但是,2012年,关店已成为中国零售连锁业无法掩饰的问题。
从家居连锁、服装品牌,到家电卖场,许多零售连锁企业爆出的年度关店数量向三位数甚至四位数迈进。例如,李宁品牌仅今年上半年就关闭1200家门店,比例高达15%。仅从整体消费数字的变化很难解释这个现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元,尽管增速继续回落,但实际增长11.2%,就算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零售业也不至于出现如此惨淡的景象。
零售企业的官方理由往往是“租约到期”。这倒也部分符合事实,很多零售门店在一期租约到期后会遇到物业方对租金坐地起价,因无法承担昂贵的租金从而选择关店。
大型卖场的租约一般是15年至20年,以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为例,其从1997年开始便发力布局中国市场,从今年开始到2016年,家乐福将逐渐有一大批门店租约到期。这些门店所在的区域,当年可能只是城市边缘,但如今已是地产价值飙升的核心商圈。如北京三元桥地区的国际展览中心旁,就是家乐福最早开业的一批门店之一。
这些门店能否顺利续约,将成为这家法国零售商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隐患。
家居行业是这次关店大潮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这个行业今年“入冬”几乎没有什么悬念。“2012 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早在去年年底,居然之家集团总裁汪林朋就曾这样预言,结合的背景正是整个房产调控政策给家居零售行业带来的惨淡。
因此,不管是家得宝、百安居的DIY家具组装模式,还是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的招商租赁模式,都没能摆脱门店关张的阴影。在最近两年内,来自英国的家居卖场百安居关闭了其在中国约三分之一的门店;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则在今年9月关闭其在中国的7家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红星美凯龙在借力地产行业维持几年高速增长之后,下滑更为明显。
事实上,当圈地开店成为连锁零售业必然之战时,一个路口到底开多少家便利店合适呢?假如抢占过多位置则会造成巨大成本压力,但如果为了止损而关店撤离,岂不是少了一个自家网点,给了对手占位的机会?这是连锁业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关店也好、开店也罢,这些决策背后都是企业经过思考的,有时候开店未必是好事,关店也未必是坏事。具体要看企业的最终目的以及资金实力。”中国零售自有品牌国际联盟执行董事张智强曾如此公开表示。
电商冲击不可小觑
除了经济不景气、成本提高、相关优惠政策终止等原因,近年来我国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也给零售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943亿元,较2011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36.9%,较2012年第二季度环比增加5.7%。
电商的发展已经开始蚕食线下商家的市场份额。以苏宁电器为例,其旗下电商苏宁易购不断发展,线下门店却不断萎缩。2012年一季度,公司新开连锁店数量首次低于关闭/置换连锁店数量,其当年三季度新开店面37家,但同时关闭/置换的门店多达59家。
电商能够如此迅速地占领市场离不开它特有的优势: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支付系统、送货上门又退货迅速的周到服务。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线下转到线上,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去实体店消费的时间和数额自然下降。
而传统百货的衰退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瑞银证券消费品研究分析师梁裕昌认为,传统百货业2012年出现店内人流量负增长的原因,一是一些新出现的百货商场有溜冰场、电影院等,这类综合商场会分流一批老百货店的客流;二是老百货店基本没有或有少量停车位,导致部分老百货店人流量下滑。
此外,高成本也成为传统零售商超的一大顽疾。业内人士认为,百货进入高成本运营阶段,不仅因为其本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还是水电高耗能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和租金的上涨都给百货增加不少压力。而在美国,在线销售的竞争可能导致未来5年美国15%的郊区购物中心关闭。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或将在全球蔓延。
适者才能生存
但事实上,电子商务并不是实体零售店的“终结者”,只不过顾客正在变聪明和变懒,需要实体店把他们“诱拐”进去。2012年,中国零售商和在中国经营的国际零售商一共关闭了成千上万家实体门店。实体零售业真的不行了吗?
记者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认为,中国的消费领域仍然充满希望。一些机构的调研数据也在发出同样的声音。瑞银证券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总额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多,达到10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未来10年中对全球消费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则看到,全球的新建购物中心有一半在中国,建成后的营业总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米。开发商们显然认为,中国的爆炸式消费增长还会继续。
那么,症结在哪里呢?人们未来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消费?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与同事和客户谈论关于多渠道的话题。”普华永道中国及亚太区零售与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余叶嘉莉在一份行业报告里写道,消费者的信息获得方式和购买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看似给很多传统零售商带来了麻烦。电子商务的兴起促使实体零售店的角色发生改变,中国零售业乃至全球零售业确实已经走到了迫切需要转型和创新的关口。
但大多数零售商不是多渠道发展的引领者,而是落后于这个趋势。传统零售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涉足线上业务后,仍然将两种渠道的顾客区分对待,未能认识或衡量线上业务促使顾客光临实体店的作用。
多渠道显然为整个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新机遇,无论是对亚马逊这样的纯网络零售商,还是对开始涉足电子商务的传统零售商。前者在图书、3C等适用于配送网络的品类上更胜一筹,但是后者如果能适当运用实体店的优势,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将多渠道融合,实力将不容小觑。
最有可能的情形是,未来实体门店将承担两种截然不同的用途。第一种是作为展厅,顾客在这里感受氛围、了解和体验产品。第二种是作为便利的交易和提货点,顾客在网上选购,然后在门店完成交易。“展示+服务”的零售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苹果零售店。
在意识到实体门店的两种角色后,中国的零售商确实开始把他们的门店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以展示功能为主的旗舰店和在有利地点开设大量小型门店。“从今年开始,零售商的开店策略普遍转向,一方面是在商业中心开设超大型卖场,一方面则是开设大量深入社区的小型超市和便利店。”有分析师表示。
无论如何,令人欣喜的是,如何应对线上零售份额的不断扩大,如何预知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一些颇为前瞻的理念和模式正在逐渐化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