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期的第一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端,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商务部研究院今天在北京发布的《2006/2007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对我国流通业现状作出以上评价。
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动向。一是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商品流通总额59.6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4%,明显高于GDP 10.7%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3.7%,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长率;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7.7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4%;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二是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持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36.5%,剔除价格变动后的实际增长率为12.6%,高于GDP增长速度1.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共42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三是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居民生活不断向舒适享受型过渡。住房、汽车、旅游、珠宝消费增幅较大,轿车市场全面进入家用消费阶段,节庆消费、旅游消费异常火爆。
报告对流通领域主要行业发展分别进行了描述分析,并认为2006年我国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加快,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流通产业投资扩大,流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电子商务大步跃进,网上购物快速发展;连锁经营覆盖面扩大、连锁经营企业实力增强;流通领域并购增多,内外资之间、内资之间、外资之间的并购出现新动向,家电等领域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报告分析认为,虽然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一些阻碍流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流通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流通领域信用缺失现象依然严重,流通环节多与流通成本高并存,流通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流通领域人才不足等等。
报告最后对2007年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作出预测,认为2007年我国流通产业呈现八大发展趋势:一是流通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二是流通产业“跨国界、跨区域”发展特征明显,中国流通产业加快与国际接轨;三是我国商品流通体系趋于完善;四是我国流通产业将进入调整、重组和发展的新时期,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五是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和谐商业建设初见成效;六是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消费和农村市场进入加速发展期;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八是绿色流通工作取得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