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期盼多年的政策措施终于出台了。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肯定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也更加精准地阐述了流通产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突出问题,无论是在高度还是力度上都更具战略性和全局性。
流通业期盼多年的政策措施终于出台了。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讨论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深化意见》),明确了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2005年6月9日,国务院曾下发《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促进意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首次针对流通业发展制定的政策性意见。记者发现,国务院日前下发的《深化意见》比起《促进意见》来讲,无论是在高度还是力度上都更具战略性和全局性,在落实上也更具保障性。
纲领性文件
仅从名称上看,《深化意见》与《促进意见》两个文件就有着细微的区别,一个是产业概念、一个是行业概念。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深化意见》中首次肯定了“流通产业”的概念,这是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流通产业”的概念,将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流通论”居于统治地位,不承认商品经济,不承认市场经济,不承认流通,不承认流通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导致流通业的地位低下,1.3亿流通劳动者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无商不奸”仿佛成为商人的代名词,使流通产业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对于流通产业的地位,《深化意见》首次肯定了其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作用。洪涛表示,这是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引导生产、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流通成本、流通时间在商品价格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微笑曲线中居于高端的地位,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洪涛说。
洪涛表示,流通产业是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流通产业的基础性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按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6%的比例,流通产业早已经是支柱产业了。
此外,《深化意见》还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深化意见》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增加了“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化”的新提法,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
至于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深化意见》也阐述得更加精准:流通效率低、成本高问题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近几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为3次,而日本本世纪以来,非制造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流动资本平均周转次数为15至18次;中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库存商品总额占全年销售比重为7.38%,而美国、日本、法国非制造业(含批发业、零售业)同样指标是1.14%至1.29%;2010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7.8%,2011年又回升到18%左右,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多年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均为10%左右。
针对这些问题,《深化意见》给出了力度更大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流通业税制。推广供应链管理。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流通设施等。
《深化意见》的出台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称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持流通产业发展的含金量最高的一份文件。无论怎样称赞都不过分。”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洪涛则认为,这将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落实是关键
“政策出来了是好事,但关键是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宋则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05年出台的《促进意见》中许多政策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海飞也持有同样观点。刘海飞认为,每一项政策都需要具体的实施细则,有的一下子无法全面推开的,还需要试点。另外,具体政策在落实中可能还会遇到许多障碍。
记者发现,《促进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要扶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在安排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和国债资金、设立财务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然而,在落实和操作过程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据了解,2005年5月20日,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双方约定:由国开行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20家大型流通企业建设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基础设施。
“但是,真想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贷款操作性非常小。”物美集团董事长吴坚忠说,国家开发银行与大多数银行的思路一样,是根据固定资产抵押发放贷款,对于流通业来说条件显得非常苛刻。“折腾得我们筋疲力尽,最后我们主动放弃了,几乎没有从国家开发银行贷到款。”
至于设立财务公司,从实际操作来看,门槛太高,大部分流通企业,包括像北京王府井集团这样的企业都难以达到。
此外,“推动工商用电同价”再次出现在了《深化意见》中。记者最近在山东德百集团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执行的是峰谷电价,晚上的低电价流通企业享受不到,改革后出现了用电成本不降反增的现象。
尽管大家普遍担心政策的落实问题,但记者发现,由于两份文件出台的背景不同,所以在保障落实方面可能力度也会有所不同。
2003年我国出现“非典”疫情后,一些城市的商品被抢购一空,当政府决定紧急借调某大型外资零售企业的商品时,该企业却表示需要向国外总部汇报。
这件事震动了我国政府高层。2004年年初,中央决定通过5到8年的时间,培养出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超级零售航母”。2005年4月14日至15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国务院下发了《促进意见》。
有专家认为,《促进意见》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流通企业的扶持政策,带有一定的“行业性”,因此,很难在各部门之间达成共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的出口和投资放缓,消费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而搞活流通降低流通成本,无疑是释放消费潜力的助推器。
不难发现,《深化意见》在保障落实上将会有更大力度和措施。《深化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或许,国务院即将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上会传递出更好的利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