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电企业现在多数采取的是make to store,少有进行make to order。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个人理解,一是市场竞争环境不容许。国内家电企业由于手中没有核心技术,同质化竞争逼迫家电企业越来越多的采取加速新品推出及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来制造差异化,在赢得消费者认同后,迅速甩掉手中库存。旧有库存出手,再以新的库存填补。如此周而复始。
二是国内家电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家电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研发、采购、制造、销售体系,但从整个供应链的过程来看,它们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占有相当的比重,故此可以将海尔、长虹、TCL...等等这样的企业理解成为制造型企业。这些制造型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并未与其上游的供应商,及下游的分销商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双赢思想并不一定都贯穿在这些企业的经营思路中,所以注定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供需关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JIT、VMI就无从谈起,实行make to order风险巨大,企业只得备货进行库存方式运作。
是家电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有限。家电行业的无序竞争,各厂家争相降价来争取客户,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显得更加重要,也更难。海尔宣称它已实施订单式生产的管理模式,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它所谓的是其在企业上端的JIT采购及内部的JIT配料、发料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将造成偏差的因素挡在物流本部之外。看似运行不错,概念也对,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需求偏差这个皮球一脚踢给了商流本部。无论是从企业自身来看,还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需求偏差这个问题仍然是没有有效解决,只不过看起来很美,这团火暂时被纸包住了而已。需求管理有订单,也有预测,其中预测是一个很深的学问,也是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各个企业之间对此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但无非是从技术的角度和管理的层面双管齐下,建立企业自身的预测机制,利用信息手段传递分析。
由此看来,国内家电企业实施订单式生产管理模式尚不可行,需要企业加强自身需求管理,致力于降低预测偏差的同时,还要慎重选择和培养自己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增强企业自身的向心优势,打造“百年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