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企业的水电、房租、原材料、运输等经营成本都在上涨,而产品的销售价格几乎没有什么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近十年来,长三角经济首次出现整体增速“滑落”迹象。今年上半年,上海、浙江、江苏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五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上半年都纷纷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资增速也在下降。第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协议注册外资金额呈负增长,其中四个城市的降幅在40%以上。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首次全面下滑。
轮番上涨的原材料价格给下游加工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以加工制造业最常用的铜为例,其成本占空调产品总成本的20%左右,占冰箱产品总成本的10%左右。铜价飙升令空调、冰箱等家电生产厂商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工人工资的上涨,也是产品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深圳市劳动局大幅度提高了最低工资,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很多工厂的用工成本仍持续攀升。来自东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因为工资提高100元,当地就有数百家工厂倒闭。
在原材料价格提升且波幅巨大的情况下,如何维持企业的生存空间成为艰巨的挑战。有专业人士总结出十个应对原材料涨价的策略。
第一,联合涨价,让用户埋单。例如,由于钢材是卡车制造所需的主要原材料,约占卡车重量的70%~80%,在原材料上涨的飓风中,汽车行业中的轻卡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05年3月底,国内7家主流商用车企业联合建立了轻卡行业联盟,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规范竞争,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包括江淮、福田等厂商企业从4月1日起正式集体调高轻卡产品的售价,涨幅为2%~5%。此举从根本上缓解了原材料上涨给轻卡行业带来的危机。
第二,内部挖潜,严控成本。内部挖潜包括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控制资产投入、控制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等措施。成本的降低,可使企业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成为企业阶段性制胜的法宝。
第三,组成采购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是规避国际市场价格风险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下,中国16家钢铁企业联合起来,与世界铁矿砂出口商进行集体谈判,最终成功使对方放弃运费加价的要求,这就是通过集体的力量获得胜利的典例。
第四,在上游延伸投资,形成产业链对冲投资。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下游的企业往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受害者,但如果向上游投资,就可分享因原料涨价带来的收益,从而缓解成本压力。
第五,通过加强出口,赚回超额利润,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据统计,尽管受到欧美与中方达成的纺织贸易协议的限制,广东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仍达到了112.8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2.3%。其中,出口市场转移趋势明显,对非设限地区出口增幅明显高于欧美市场。
第六,转移生产基地。为降低供应链成本,一些企业的生产基地开始加速向资源地、市场地转移。温州奥康集团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西部转移的措施,在重庆建设了新的生产基地,土地、人员等生产成本都有所下降。
第七,寻找替代材料,从而降低成本。一旦找到替代材料,企业就找到了降低成本的良方,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肯定不成问题。
第八,贮备一定数量原材料,与原材料供货商签订长期的合作计划保障不受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九,推出新款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价格,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香港玩具业面临塑料价格上涨、买家压价的两难境地时,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避开塑料玩具生产,多开发电子玩具、高科技玩具和本土自创的玩具,辅之于全新的促销策略。
第十,创新营销手段,规避涨价压力。在推出新品、加强研发的同时,有少数企业通过巧妙的营销手段来规避此次原材料涨价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