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上介绍,2010年中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达到145亿美元,同比增长43%。由于我国社会稳定,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记者了解到,年内将公布的商务领域“十二五”六个专项规划中,服务外包专项规划成为其中之一。该规划将特别提到,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培育形成若干个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创新支持政策,扩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中国服务”市场不可低估
服务外包,指用户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流程(通常是IT业务及业务流程在内的研发、运营和维护服务)转移出来,交由供应商承接,而用户将专注于核心业务流程的作业。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是服务外包的主要形式。
“仅仅在十几年前还存在一个观念,即服务是一种现地发生现地消费的产品,服务可以在本地实现外包加工。但服务跨国转移外包加工,被视为不可能。”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服务外包工作委员会顾问专家曲玲年介绍道,直到20世纪90年代,印度人开始为美国人解决“千年虫”问题,并开始将部分工作量带回印度本土加工,才使服务的离岸交付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一些日资企业将电脑、通信的应用程序开发和测试工作带到了中国,形成了中国的“对日软件外包”产业。这也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开端。
在过去30年里,发达国家将部分制造业逐步转移外包出来。据统计,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8%—10%,从而使“中国制造”享誉全球。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一般占GDP的65%—70%、制造业占GDP的25%—30%。“之前我们看到了占GDP25%—30%的制造业转移,已经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受益,那下一轮‘中国服务’呢?这个市场不可低估。”曲玲年说。
随着全球服务业的转移,“中国服务”未来的市场规模或许可以与现在的“中国制造”比肩。据IDC(国际数据公司)预计,2009年—2014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4%,显著超过全球市场仅6.6%的增速。从发包国的地域构成来看,欧美业务占比从2005年的22.5%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48.0%,显示了欧美软件外包业务开始向中国转移。
发展前景赶超印度
国外经济界流传一句话:“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欧美是世界董事会”。虽然这句话并不准确,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
服务外包的发展正是让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迈进,是中国企业在全球服务业转移大背景下成长的重要一步。
由于我国的服务外包起步不久,因此不少人认为,服务外包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BPO(业务流程外包)仅仅是打电话和数据录入。
“大家看到的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现状,但它不代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水平,更不代表中国这一产业的未来。就像25年前的中国制造,不能代表中国制造,更不能代表世界制造业的水平一样。”曲玲年说。
曲玲年说,20年之前的制造业与服务外包业的境况极为相似。那时,我们生产IBM 电脑,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任何零部件替代品,包括印制电路板、线缆、电源等,甚至螺丝钉都要进口。除CPU和操作系统,我们可以提供全部零部件。相信我们也能学会服务,用5到10年的时间建立起与中国制造相媲美的服务外包产业。
国联证券最新的报告认为,曾全球领先的印度外包业已现疲态。随着印度离岸外包规模的扩大,政府效率变得低下,基础建设依然落后,外包人才由充沛变得缺乏,汇率和通胀推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些都成为制约印度外包发展的不利因素。
与此同时,中国外包业环境则比当年的印度更具有优势。报告称,当前中国外包业发展程度与21世纪初的印度相似。同印度当时的环境相比,中国政府的扶持力度更大,人才更加充沛,成本更低,中国外包竞争力将逐步体现,“中国有望成为金融危机后国外企业外包的首选目的地。”
人力资源成为产业短板
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资本是人力资源。据曲玲年介绍,服务外包企业全部收入的约65%通常会被用于支付劳动成本,10%—15%用于支付物业租金和办公费用,余下的是利润。
而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也恰是人力资源,这已经成了业内公认的事实。中国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仲泽宇对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外商到杭州的园区考察服务外包的情况,在当地的官员介绍园区的服务、配套和各种硬件设备的时候,外商说,“停,你只要告诉我,如果我现在让你马上招2000个员工,是不是可以做到?”
仲泽宇说,在国内,一方面是产业人力资源短缺,而另一方面又出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产业与教育的对接出现了问题。
“我国已经明确,到2030年服务业产值在GDP所占的比重要达到65%,因此整个学科建设也会向此靠拢。”仲泽宇对记者说,在与教育部相关官员的多次研讨中,把“服务学”列入一级学科正是教育部目前的一个改革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