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在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建立了供应链整合构面,提出供应链整合的多维度结构,并测量供应链不同维度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供应链整合分为:企业内部整合、企业外部流程整合、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和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四个维度。除了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外,其他三个维度均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的因素构成及其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实践具有一定价值。
一、引言
多年来,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将降低内部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其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单凭企业自身资源越来越难赢得竞争优势,制造企业已经逐步进入供应链竞争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进行供应链整合,形成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一。然而,目前对我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及其对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
目前绝大多数有关供应链整合与竞争优势、组织绩效方面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企业为背景的(Vargas,Cardenas and Matarranz,2000;Giménez and Ventura,2003;Frohlich and Westbrook,2001;Narasimhanand Kim,2002;Vickery,Jayaram,Drge and Calantone,2003),虽然有少数学者对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的供应链整合现状进行了研究(Pyke,Robb and Farley,2000;Han,Kwon,Bae and Heeseung,2002;杨文安,2003;朱毅华,2004;潘文安,2006),但是对中国内地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与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市场主体行为尚不够理性、市场体制尚未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来讲,结合中国制造业现阶段的特点来分析供应链整合、企业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因此,认清我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现状,分析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无疑对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提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揭示供应链整合包括了哪些重要维度?供应链整合的不同维度如何影响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环境下,供应链整合、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如果新的供应链整合构成因素能够得到证实,并为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实践提供参考,那么本文的理论构建将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供应链整合的因素构成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供应链整合包括企业内部整合和企业外部整合(Vargas,Cardenas & Matarranz,2000;Frohlich & Westbrook,2001;Narasimhan & Kim,2002;Rosenzweig,Roth & Dean,2003:Giménez &Ventura,2003)。企业内部整合包括从原材料管理到制造、运输和销售的所有内部职能的整合,它需要组织中不同的职能相互协调和整合,以实现顾客价值和满意度。外部整合将整合的范围扩展到组织之外,包括了供应商和顾客。外部整合代表的不仅仅是范围上的变化,还包括企业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国内学者潘文安(2006)用规划整合、控制整合和协调整合来衡量内部整合能力;以客户导向整合、信息整合、供应与服务整合来衡量外部供应链整合能力。朱毅华(2004)以农产品为例,将供应链整合分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和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水平。
以上关于供应链整合的因素构成大多数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而且各个供应链整合维度还可以进行理论重构和实证区分。笔者认为,供应链整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整合和外部供应链整合,其中外部供应链整合又分为企业与供应商的整合和企业与顾客的整合。企业内部整合是指企业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协调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或能力,职能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流程整合和内部信息整合;外部供应链整合是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之间跨越企业界限的资源和职能整合,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包括外部供应链流程整合和外部供应链信息整合。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H1):中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包括多个维度。
(二)供应链整合与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
早期的许多学者只就企业内部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Giménez & Ventura,2003等)。随着供应链外部整合实践的不断增加,国内外研究者对供应链外部整合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Vickery,Jayaram,Drge and Calantone,2003;Frohieh and Westbrook,2001;Narasimhan & Kim,2002;Rosenzweig,Roth and Dean,2003等)。
此外,中国学者对国内企业供应链整合也进行了理论研究(王有为,2003;王微,2004;王之泰,2004等)。他们认为国内企业供应链整合的状况还主要停留在供应链理念的宣传上,操作层面上的成功案例也很少;无论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整合,尤其是外部整合,在中国企业现在的意识层次上,还存在很大困难。杨文安(2003)遵循战略—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探讨了竞争优势战略、供应链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供应链整合能增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朱毅华(2004)以农产品为例,说明内部整合能促进企业物流能力的提高,企业绩效与供应商绩效都有所提高;内部整合达到一定基础后才进行外部整合,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是相关联的。潘文安(2006)指出,供应链内部和外部整合对合作绩效的间接影响高于其直接影响,外部整合能力是企业利用伙伴关系提高合作绩效、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供应链整合与竞争优势、供应链整合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H2):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3(H3):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与企业绩效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关系。 接下来开展两项研究。首先是发展供应链整合的测量以及评价多维度结构的拟合优度;其次,检验多维度供应链整合结构对于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力。
三、中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因素结构
笔者根据文献综述,将供应链整合分为企业内部整合(包括内部流程整合和内部信息整合)和外部供应链整合(包括外部流程整合和外部信息整合)。在此基础上,发展量表及相应测项,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信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比较中国背景下供应链整合的多维度结构的拟合优度。
(一)测项产生及内容效度
供应链整合测项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引用国内外文献中出现,且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的衡量项目;二是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并结合本文的目的及中国制造企业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访谈后,进行修改的衡量题项;三是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获得的衡量题项。所有测项都采用Likert 5点量表测量,除竞争优势测项是从“非常差”到“非常好”以外,其他测项均是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二)样本和数据收集
以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的原则,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所需的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最近几年内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供应链整合方面的活动,而且在供应链整合中处于领导地位。
累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有效回收率为41.5%。其中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168份(40.5%)、民营企业99份(23.9%)、中外合资企业79份(19.0%)和外商独资企业69份(16.6%)。从企业规模来看,300人及以下企业82家(19.8%)、301~600人企业95家(22.9%)、601~1000人企业126家(30.4%)和1000人以上企业112家(26.9%)。从所调查的行业来看,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制造业的行业分类标准,调查范围涉及了17个主要制造业,本文将这17个制造类别又合并为11个大类,其中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和计算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71家(17.1%)和52家(12.5%),其次是食品及饮料制造企业48家(11.6%)和金属制品企业40家(9.6%)。
笔者运用SPSS17.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LISREL8.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三)项目分析与信度评估
把全部样本随机分成基本均等的两部分。第一部分200个样本数据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部分215个样本数据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供应链整合量表
供应链整合变量所构成的相关矩阵对因子分析的适当性考查结果显示,供应链整合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度值为0.920;Bartlett球体检验表明,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因此,非常适宜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中,采用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因子,并通过方差最大旋转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保留因子负荷绝对值大于0.5的项目。分析结果保留20个测项,提取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企业内部整合”、“企业外部流程整合”、“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和“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4.673%,所有因子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0.8,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33,说明笔者对供应链整合的测量是比较有效的(如表1所示)。
2.竞争优势量表和企业绩效量表
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度值分别是0.855和0.881;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结果表明,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都为0.000,小于0.01。因子分析结果保留了竞争优势的全部六个题项,提取了一个因子,并且这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6.385%。分析结果保留了企业绩效的全部七个题项,共提取了一个因子,并且这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59.956%。两个量表中相应因子题项负荷量都在0.6以上,Cronbach’s α系数都超过0.8。说明笔者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测量是比较有效的。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说明供应链整合量表的效度和各个拟合优度指标。表2说明了供应链整合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1)所有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且具有统计显著性。各个因子的单个衡量题项的R[2]值基本都大于0.5。因此,可以认为,供应链整合各衡量题项的信度基本符合要求;(2)供应链整合四个潜在变量的CR值均大于0.6,四个潜在变量的提取变异数AVE值均大于0.5,体现了良好的收敛效度(Fornell and Larcker,1981);(3)从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来看,/df=2.4451<3,表明模型拟合度较理想;RMSEA=0.082<0.1,并且接近0.08,表明模型具有好的拟合度;GFI、AGFI、NFI、NNFI、IFI和CFI分别为0.922、0.875、0.888、0.937、0.948和0.917,大部分指标在0.9以上,AGFI和NFI略小于0.9,但大于0.8的临界值。因此,供应链整合测量模型是有效的;(4)各构面之间相关系数在0.448~0.556,相关系数的平方明显低于各构面的AVE值,说明供应链整合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Fornell and Larcker,1981)。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可以由“企业内部整合”、“企业外部流程整合”、“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和“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对此进行的量表信度和效度基本都达到了理想值,这正是表明目前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的因素构成。通过拟合优度的比较,指标显示了供应链整合多维度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假设1成立。
此外,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量表的验证性分析表明:(1)大部分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且具有统计显著性。大部分衡量题项的R[2]值大于0.5;(2)潜在变量的CR值和AVE值均大于0.6和0.5的标准,说明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3)从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来看,/df都小于5,RMSEA都小于0.1,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GFI、AGFI、NFI、NN FI、IFI和CFI都在0.9以上。因此,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模型是有效的。
四、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的作用
接下来,将进一步检验供应链整合四个维度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预测作用,以揭示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驱动方式,试图从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需要确定模型中应该将供应链整合作为多维度来进行验证的有效性。因此,对以下理论模型进行比较:(1)将“供应链整合”合并为一个因子;(2)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四个因子。模型2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都比较好,/df=2.780,RMSEA=0.085,GFI=0.907,AGFI=0.848,NNFI=0.914,IFI=0.937,CFI=0.928。因此,将供应链整合作为多因子的模型优于其作为单因子的模型。
(一)测量模型检验结果
以LISREL8.70来检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的相关假设。表3表明,所有潜在变量CR值都在0.6以上,说明各个潜在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所有潜在变量的AVE值都在0.5以上,显示了良好的收敛效度。此外,表3中,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AVE的平方根,显然,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明显低于AVE的平方根,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Fornell and Larcker,1981)。此外,简约拟合优度指标中PNFI为0.679、PGFI为0.722,都达到了理想值;总体而言,本文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
(二)结构模型检验结果
内在结构拟合度是指结构方程式中两变量之间关系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图1表明了结构模型的检验结果的标准化系数,其中,潜在变量之间关系不显著的路径以虚线表示。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作为因变量的供应链整合的四个维度而言,本模型对竞争优势的解释力度为0.52,对企业绩效的解释力度为0.66。这说明,供应链整合的四个维度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影响的部分子假设得到了证实,但是少数子假设没有得到相关统计结果的支持。
1.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假设2提出了供应链整合的四个维度与竞争优势之间的潜在关系。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提出,假设2a、假设2b和假设2c都得到了验证,但是假设2d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说来,企业内部整合与竞争优势正相关(γ11=0.166,p<0.01),企业外部流程整合与竞争优势正相关(γ12=0.321,p<0.01),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与竞争优势正相关(γ13=0.115,p<0.01),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与竞争优势没有显著正相关(γ14=0.015,p>0.1)。因此,假设2得到部分支持。
2.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假设3提出,供应链整合的不同维度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的预测力。根据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假设3a、假设3b和假设3c都得到了验证,但是假设3d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说来,企业内部整合与竞争优势正相关(γ21=0.110,p<0.01),企业外部流程整合与竞争优势正相关(γ22=0.252,p<0.01),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与竞争优势正相关(γ23=0.102,p<0.01),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与竞争优势没有显著正相关(γ24=0.022,p>0.1)。因此,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
五、讨论
本文发展了中国背景下的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测量量表,对其多维度进行了验证,确认了多维结构的建设意义,并以此研究了其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力。这项研究扩展了对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不同维度的认识,为管理者理解供应链整合不同维度与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构成及特征
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由“企业内部整合”、“企业外部流程整合”、“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和“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构成,它们密切相关。本文得出的供应链整合构成因素,除体现了企业内部整合的重要性外,还将企业外部整合进一步分为“企业外部流程整合”、“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和“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这更加说明信息整合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价值。这也是在供应链整合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的维度,为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
1.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的驱动作用分析
第一,本文所得结果与相关理论推导基本吻合,基本证实了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力。第二,相关结果表明,供应链流程整合维度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显著高于供应链信息整合维度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中国制造企业的现状相关。制造企业虽然一直提倡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信息整合的重要性,但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整合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以内部生产、管理信息化为主的初级阶段,不能支持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的运营要求。因此,中国制造企业还要在如何提高企业外部信息整合程度,尤其是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的程度上下工夫,信息整合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的变化。第三,从外部供应链流程整合来看,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最大。这说明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外部供应链整合中,与顾客和供应商的流程整合受到很大的重视,并且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产生重大影响。制造企业在与顾客和供应商的流程整合中,对其所获企业间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其实质也就是与企业内部特定资源和能力相结合,提升或优化其核心能力的质量和异质性,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第四,从供应链信息整合来看,从整体而言,制造企业外部信息整合较低,尤其是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对竞争优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也说明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信息整合更加重视;但是,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程度较低,信息整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实际上,信息的高度整合是很难达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并不完全是因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可能还包括人和文化的因素,如信息安全、利益不对称等。
2.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分析
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确实能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内部整合和企业外部流程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明显高于供应链信息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企业内部整合和企业外部流程整合是目前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中比较具有优势的维度,但是,外部供应链信息整合,尤其是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整合是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从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来看,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β21=0.428,p<0.001),企业内部整合、企业外部流程整合和企业与顾客信息整合可以通过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071、0.137和0.049。显然,这三个供应链整合维度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要大于其间接影响。
六、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笔者初步验证了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供应链整合多维度的合理性,以及其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预测力。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以巩固、完善或修正本文的研究结论。
首先,本文建立的供应链整合多维度结构,需要以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看,本文的调查对象限定在制造企业,虽然包含了多个行业,但是不同产业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本文结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另外,本文探讨的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整合的核心企业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企业,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但是,上述的局限性和不足并不影响本文所建立的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供应链整合构成的合理性,以及对此领域研究的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以检验不同地区供应链整合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因果关系。在选择企业类型和供应链类型上,后续研究可以选择零售业、批发业等其他类型企业,还可以考虑以供应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以零售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等其他供应链整合类型,以拓展供应链整合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Vargas, G., Cardenas, L., Matarranz, L.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of assembly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7): 809-822. [2]Giménez C. and Ventura 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Spanish grocery sect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3,14(1): 77-88. [3]Frohlich, M. T. and Westbrook, R. Arcs of integr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 19:185-200. [4]Narasimhan R. and Kim S. W. 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20(3): 303-323. [5]Vickery, S., Jayaram, J., Droge, C. and Calantone, R. The effects of an integrative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ustomer servi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of direct versus indirec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21: 523-539. [6]Pyke D., Robb D and Farley J. Manufactur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A Survey of State-owned, Collective, and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8(6): 577-589. [7]Han Dongchul, Ik-Whan G. Kwon, Mueun Bae, Heeseung Stng.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foreign retailers in Korea: Wal-Mart experience.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2, 43: 111-121. [8]杨文安.竞争优势战略、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3. [9]朱毅华.农业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10]潘文安.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能力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5):105-108. [11]Rosenzweig, E. D., Roth A. V., and Dean J. W.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on Intensit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21(4): 437-456. [12]王微.全球采购与供应链整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铁道货运,2004,6:10-12. [13]王有为,周蒙婕,傅烨.企业供应链整合实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6(z1):738-742. [14]王之泰.中国供应链观察[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7-10 [15]Fornell, C. and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 February: 3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