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高温,买羽绒服,真疯狂。”一直习惯网上购物的miumiu一边狂擦汗,一边满脸兴奋地向记者抱怨,太久没逛特价场,便宜啊,根本hold不住,1个多小时就花了800多大元。
类似的一幕近期在广州不断上演。9月7日,广州王府井会员专场3 .8折,服装、女鞋类大部分商品限时3折。同一天,广州友谊商店举办感恩嘉年华(内购会)3 .8折起促销。
今年属主流、资源型的王府井、广州友谊都打出3 .8折清货,这透露出不寻常信号。去年底经济下行,虽然销售下滑被元旦、春节节点掩盖,然而现在,度过2012年上半年两个季度的消费疲软,其滞后的库存影响开始在服装企业发作。
低折扣曝光高库存
9月7日,广州王府井、广州友谊商店低折大促销,为广州交通贡献了一个小高潮。当天,记者晚上7 时许在环市路看到,长长的车龙密密麻麻爬满了双向多条车道,该路段俨然成了停车场。为了应对“扫货”车流,交警部门专门辟出一条车道,进入淘金路。但即便如此,交通堵塞情况依然严重。“人实在太多,我们车停在了天河,坐地铁过来的。”一位消费者向南都记者表示。
直到晚上11点,广州友谊环市路店依然人头涌涌。尽管商家专门为收银辟出区域,增添人手,但收银台前排队人龙仍然维持在10-20人左右。
“之前换季促销多是由百货公司组织,但今年开始由服装品牌自发主导降价。”广百股份市场部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促销不再遮遮掩掩的“买多少送多少”,而是干脆直接降价。
记者调查发现,与以往每年两次的5折促销相比,3.8折、3折堪称广州友谊、王府井史上最低。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上周太古汇内的服装轻奢侈品店IT甚至打出了全场1折起的促销,9月14日摩登百货将掀起连续10天的3.6折低价潮。
南都记者连日来在广州东方宝泰、正佳广场、中华广场、广百百货、摩登百货等商场看到,各大服装品牌在推出秋冬季新品的同时,换季春夏商品基本全部实行2-5折左右的促销,而有部分品牌新品一上架就打出7-8折的折扣。
“每年8月底9月初,都是服装企业清货周期,此时很多品牌新货上架率只有五成,门店很大比重的任务是消化前两季的库存。”广州市新光百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丽萍表示,今年属主流、资源型的王府井、广州友谊都打出3.8折清货,这透露出不寻常的行业库存信号。
翻查多家服装鞋类上市公司的2012年半年报,可以看出以上端倪。据悉,今年1-6月,达芙妮平均存货周转期明显放缓,从去年上半年的149天增加到202天,几乎延长了2个月,而李宁公司则从72天拖长到95天,也几乎放慢速度一个月。这无疑是服装行业库存增加的一个缩影。据财报披露,今年上半年,森马服饰的库存已经扩大到15亿元,而去年底这一数字还只是11亿元。而匹克的存货量也上升到5.3亿元,去年底其存货还只有4 .2亿元。报喜鸟去年存货量是5 .1亿元,但今年上半年已增长至6 .58亿元。而安踏的存货也从去年的6.18亿元,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6.28亿元。
服装鞋企外延式扩张行至拐点
“与正常水平相比,今年服装企业普遍的库存压力肯定高出好几倍。”中国服装业资深分析人士汪前进表示,中国服装业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服装产品销售不出去,外需低迷,为此内需市场压力增加。
相对于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今年的内需市场呈现了一个更加低迷的态势,出现了负增长。上半年服装出口增速总体下降了10%左右,从一些大型商场的口径来看,内销市场上半年增长也是总体放缓,恐怕在数量上也是零增长,而往年内销增速总体都在10%左右或以上。在汪前进看来,从根本趋势上,服装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拐点,再难通过加大外延扩张来扭转趋势。
“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的急速扩张,服装鞋类的规模也水涨船高。”胡丽萍表示,不过由于各个商场品牌重复建设、同质化程度太高,比如天河路商圈,不管是天河城、正佳广场、广百、摩登百货等,几乎都有阿迪、耐克、百丽、欧时力等热门品牌。同一商圈如此高密度的布局,单店的销售增长没有很大空间。
在此前提下,要实现销售总增长,国内服装企业普遍采用外延式扩张,也就是不断开设新店来提高销售。但这种方式无疑要承担很高的成本。
成本重压之下裁员关门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106个城市的2812家购物中心,其中优质商铺租金在去年的上涨幅度超过三成。“最近一年来,我们在北京的门店租金上涨幅度不低于50%,广州的涨幅也有2-3成。”一家知名服装品牌的经销商张贤丰(化名)称,现在人工成本上涨相当厉害,5000元一个副店长的薪资已经不能满足。而普通店员除1800元基本工资外还有提成,月薪至少在2500元左右。
旗下拥有六个女装品牌的欣贺(卓雅)股份有关人士透露,该公司过去几年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但由于近期外部市场的短暂苦难,各企业发展普遍放缓,公司的销售增长也有放缓。上半年同店几乎没有增长,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个位数百分比的下降,确实感受到来自终端消费的压力。公司最近召开的2013年春季订货会数据不太理想,目前当即售罄率仅在60%-70%之间。
“淑女屋主品牌销售下滑30%-40%。”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向记者爆料,该公司之前上市未成,为削减成本,除低成本甩货外,该公司前不久减人工、削砍物流广州仓库,“很多广州老员工被辞,人员流失率很高。”此外,南都记者发现,曾经作为转型快时尚的旗舰标志,广州依妙东方宝泰店已经关闭。此前,位于上海中信泰富广场的Esprit大型旗舰店也悄然落幕。“为节省成本,李宁今年上半年关店1200间,预计下半年将继续关店。”李宁高层在中期业绩会上透露。
去年,73家纺织服装企业中,剔除棒杰股份和百圆裤业两家去年上市的公司后,71家公司去年员工人数缩减22179人至347068人。雅戈尔减员17199人无疑成为行业最惨烈公司,星期六、朗姿股份等也排在前五位。今年8月,鞋企达芙妮再度上演“裁员风波”,有内部员工爆料称,达芙妮在上海总部大刀阔斧地裁员近300员工。
“国内目前服装业属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今年,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比较严峻,竞争激烈。”汪前进表示,关店、裁员现象也比较普遍。
记者观察
国内服装品牌困局:高不成低不就
“国内服装品牌很多面临一个尴尬的定位,即高不成低不就。”张贤丰表示,为应对成本上涨他们不断调高价格,但受渠道促销影响,正价卖掉的可能性很低,基本售完平均价格也很难达到7折。
“其实仔细分析数据不难发现,服装企业的销售增长,很大程度上不是客单量的增长,而是客单价的增加。”胡丽萍表示,而客单价的增加其实是商品价格上涨因素推动的。而据张贤丰透露,以前品牌服装的出厂吊牌价格是成本的3倍,但现在出厂吊牌的标价已提高到7-10倍。“这意味着,原来标价300-400元的国内商品,现在的标价在1000-2000元左右,这几乎是中档国际品牌的价格水准。”
价格已与“国际接轨”,但国内产品附加值不高,在设计、拓展、运营等诸多方面还比较落伍。“CK、法国鳄鱼、Tommy Hilfiger、哥伦比亚等品牌近期扩张迅速,为引入这些国际品牌,很多商场或百货公司给出的扣点一般在个位数,但国内品牌基本在20%-30%左右。”张贤丰透露,商场还会向外资品牌补贴装修费,补贴在2500元/平方米左右,另外还得向品牌商返“保底”:保障其每月销售额不低于50万元等等。这些最惠待遇,显然国内品牌没有。
在“高不成”的同时,国内品牌在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冲击中,进一步增加了服装企业的经营难度。“中国快时尚服饰行业中,产销比维持在60%~70%就是很好的水平,而ZARA的产销比则在85%以上,几乎没有库存压力。因为没有经销商等环节,后者的销售价格相对更低,在价格上对本土品牌冲击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