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北京气象台发布了进入2013年以来的第四次雾霾预警。与希望雾霾尽快散去的市民一样,许多品牌服装商也期待着尽快走出高库存危机的“雾霾”——2012年,包括李宁、雅戈尔、美特斯邦威等服装巨头均陷入高库存泥淖。
但无论是马路两旁的服装小店还是各大百货零售商场的服装专柜,各色打折促销的标牌折射出服装企业承受着的高库存压力,都预示着服装企业的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照进现实。
有人把国内服装企业的高库存归因于外需不振、内销不足、电商分食以及国外品牌的强力狙击。服装行业高库存的成因真的这么简单吗?
库存猛于虎
如果让服装企业列出一个最为紧迫需要处理的问题榜,库存毫无疑问地是这样一份让人尴尬榜单的冠军。
临近蛇年春节,打折促销让各大商家门前人头攒动,服装打折促销更是让不少品牌服装店火暴异常。北京上地的华联商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使不是春节,这些服装也时不时的打折。而且与往年不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打折的商品也不仅仅是过季的服装和尾货,一些新款服装的打折周期也大大缩短。
李宁官方商城甚至对应季羽绒服装也打起清仓抢购的标语,折扣低至3.5折。另一家体育品牌安踏,在其官方商城打出“备战年货玩转蛇年”的促销广告。而在北京公主坟等服装销售市场,多数商家在门店的配目位置都打出了促销标语:“99元两件”、“买一送一”、“全场最低一折起”……某休闲品牌服装专卖店的促销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们店的服装,不仅打折的时间长、频率高,而且幅度大,以往打3~4折的衣服,现在拿到1折甚至2折的低价。这也是国内服装行业面临着巨大库存压力的一个缩影。
国内服装企业的库存压力到底有多大?有媒体统计,2012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到了第三季度末,雅戈尔的存货金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近240亿元,红豆股份也有39.78亿元的存货。际华集团为34.81亿元,美特斯邦威和森马服饰也分别达到了21.99亿元和14.39亿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存货2569.66亿元。
单凭2012年的数据说明不了问题的严重性,横向对比才更有说服力。2012年87家上市的服装纺织企业中报披露累计库存量732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11年是699亿元,在2010年仅为501亿元。一时间“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3年”的说法甚嚣尘上。然而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计算,2011年,中国服装内销额达1.4万亿元,2012年预计将达1.7万亿元。
“‘库存服装国人3年也穿不完’的论调有些夸大其辞,但是我相信有些服装品牌的库存接近其1年的销量。”与国内多家品牌服装有着业务合作的国内某民营物流企业老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伦敦咨询机构NeevCapital创始人也认为,未来12~18个月内中国的问题都不会解决。到底谁的错?
曾几何时,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服装产业,为何会“沦落”到如此不堪的窘境?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服装行业的高库存?
跑马圈地的后遗症
近几年,国内服装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休闲类服装市场火暴异常。与服装企业在加大生产规模同步的是,其纷纷采取跑马圈地似的粗放式扩张抢占市场份额。随着与日俱增的库存压力,2012年一些体育服装品牌放缓了扩张的步伐。
有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李宁关闭了1200家低效门店,这一关店比例高达15%;匹克2012年也已减少1067家门店;安踏关店总数为110家。业界人士认为,如今服装企业门店关闭潮是为前几年的疯狂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埋单。一家面积在40~50平方米的品牌专卖店,第一次铺货量至少需要200~300SKU(StockKeepingUnit,库存量单位)。数以千计的专卖店为服装企业的高库存隐患。
一位品牌专卖店的加盟商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他们进货量比实际销售量多2~3成,以备不时之需。但是眼下服装的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加上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和外贸出口市场受阻,库存积压就不足为奇了。
响应速度拖后腿
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立新对本报记者说,以产定销的经营模式影响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也是造成国内服装企业高库存的重要因素。卢立新解释说,国内很多服装企业只是品牌运营商,不负责服装的生产。这就造成了品牌运营商给OEM厂商下大批量订单的时间与市场需求反应时间并不同步。
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曾指出,企业对市场的预测信息和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符,也造成销量低于预期,是导致库存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卢立新也坦言,服装企业真正的做到以销定产,从理论上讲行得通,但现实却不尽然。这主要是因为服装的供应链总体来说是靠生产商推动的,而不是靠市场需求拉动。在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服装行业,服装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很随机的,这进一步提高了服装销售预测的难度。
这种服装企业依靠OEM生产方式的供应链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一是,生产能力自己无法把控,市场供需发生变化时,服装企业不能或者不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及时地调整产能;二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影响力有限,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不高,市场需求的波动变化较大;三是,很多服装企业没有建立起库存的共享中心。这造成一个门店经营着多个服装品牌,不预留一定的库存量也会对销售量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服装行业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期货订货会的销售模式。目前,品牌运营商会对市场需求的预期周期一般是以季度为单位的,一个企业年销售的50%~80%都是由这种期货订货会销售出去的。卢立新指出,在市场需要比较稳定的时候,这种预测是很容易做的。但目前恰恰是在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这种以产定销模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有的预测不准确,也会造成库存的积压。
快速响应是王道
虽然目前国内服装行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还不太现实。但是服装企业却可以通过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式,加大生产柔性,缩短预测周期,加快供应链响应速度,缓解甚至避免市场波动而造成库存高企。
供应链的快递响应是建立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和反馈之上的。而目前服装企业把大量的库存放在门店,但是由于许多门店没有信息系统,而是手工操作,导致前者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库存信息。如果门店的销售和库存信息能及时反馈给服装企业,则有利于后者及时调整生产谋划,这会大大降低服装企业的库存。
当然,信息的及时反馈必须辅以快速响应的生产和快速响应的物流配送体系。“目前以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需求,关键在于服装企业是否愿意承受相应的成本。”卢立新认为,服装企业不能做到以销定产,但是完全可以做到以周为单位,而不是以季度为单位,缩短预测的周期,加大生产柔性、降低供货周期。比如通过制定持续补货计划。
有专家指出,通过销售终端的POS机,将销售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到厂商的信息系统中。根据新的销售信息,调整生产计划、安排组织OEM厂商生产。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作为品牌运营商,服装企业给OEM厂商的是大批量订量。要改为柔性的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意味着品牌运营商要付出更高的服装生产成本。这虽然增加了服装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能有效降低服装库存。
此外,服装企业整个供应链缺乏设计、库存分布的过于分散,导致库存不能得到及时调配,对服装企业的高库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通过建立RDC(区域性配送中心),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