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行为研究 |
副标题: |
作者:吴刚 来源:《商业时代》杂志社2004年 第36期 人气: 时间:2005-10-24 9:35:20 进入论坛 |
|
|
|
|
对于国内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中出现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看法。概括起来有二个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对其核心竞争力培育缺乏可持续性。企业有想法但是没有足够经济保证,不能稳健地顺着“创新——发展——巩固——再创新——再发展——再巩固”的发展脉络推进,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核心技术体系、研发能力与市场开发能力”。二是国家管理与社会咨询机构对企业经营实力、规模缺乏科学的认定。一定的企业实力是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企业规模一般意味着可配置的资源多、市场势力较强,享有规模经济利益并可作为从事多种经营的后续财力保障。但由于参照评价体系不一,同样一个企业,得出的大、小内涵不同,这引起国内很多企业认知上的模糊。 鉴于以上缘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频繁发生:企业不顾经济规模,在没有核心竞争力支持下,还不断分摊设点,导致资金发散,市场不济,企业最终陷入困境的现象。 整理现有文献研究结论同样表明:国内很多企业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多元化的努力,在此集合内,几乎所有企业的危机与衰亡又与其多元化扩张战略有关。 是什么动力支持企业明知困难与风险却前仆后继?文章就这问题从一般层面作出诠释。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我们认为: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囿于两种动力源,即内在和外在;左右于两种行为倾向,即非市场化和市场化。内在动力源表现为非市场化的行为倾向,外在动力源表现为市场化的行为倾向。 多元化选择的非市场化行为倾向 政企高度合一的企业行为取向。现有体制下的政府是愿意做大的,政府目标转化成企业的追求,它通过指使企业扩展生产与市场边界实现其意图。企业这种政企高度合一的多元化行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填补市场空白,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得先机而发展,从而,为今后更大空间上的多元化提供了物质与经验上的保证;一种是遭遇市场已经成熟,此时企业扩展必定与别的企业形成相容的市场部分。在别的企业某一项目的市场已发生条件下,后续企业成功的概率相对较小。换言之,要想获得与对手同等成功,其付出代价高昂,且随着市场成熟度越大,这种风险越大。但是由于企业这种扩张初始信念是源于政府推动,企业对此风险也就处之泰然。 经营权相对独立的公有或公有制占主导的企业行为取向。企业按照相关法律,由此产生的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领导人实质上具有相对独占性。一个人或名义上的领导团体对市场是否有风险意识,决定于个性需要或角色需要。若是个性需要为主,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一个基本事实,他(或他们)将自我利益最大化实现融在企业利益最大化追求之中。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企业及周围环境充满变数,许多情况难以预料,尝试多元化战略不失为企业的选择,这样在短期内公共、个人双重目标都能很好体现。尤其当市场形势急转而下,且企业又无力扭转颓废局面时,对于多元化战略选择,他们更是趋之若鹜。惟有多元化,可以实现有效的寻租,实现既有资产的转移。市场风险正好成为他们贪求其个人利益的挡箭牌。若是角色需要占上风,他(或他们)至少在职业化的范畴内,一方面在经理人市场上要体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在仕途上要厚积政治资本,所以对个人、团体行为有约束,不过这种约束在选择权与风险责任极度不相称中弱化。可以推断企业对多元化战略选择带来的市场风险规避很有限。加上这两种角色交替互换,大有最终落到“合法”的私有化层面趋势上来。在此背景下,还有什么不可逾越。 总之,在公有制或公有制占主导的企业样本空间中,企业领导人追求多元化战略是必然的。 民营或私有企业行为取向。同样有多元化发展的念头与冲动。在这类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水平时,这种念头与冲动会与日俱增(这也许与企业急切地想赢得社会“名份”有关)。他们对多元化的考虑通常不是在对市场慎密调研的基础上,而是凭着对事物的悟性以及对市场直觉,抱着对利润执着的偏好与“机不可失”的信条。这种非理性的成份构成企业多元化发展初期决策理念之一,并作为其多元化战略选择机制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民营或私有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路径是与公有性质企业有所不同,前者置于政策界限明显,政府管制较严,而自主发展的两权却掌握在手的二元悖论中,寻找新的快速扩张的领域,自然是这类企业经营动机的体现。当多元化战略实施遇到挑战时,民营、私有企业敢于选择合适的人才,力挽企业于倒闭的边缘;或索性撤退以期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民营、私有企业这种非理性的选择多元化战略,应该说是在退出机制保障之下。在退出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机制的分布函数,提升了多元化选择成功的可能性。 多元化选择的市场化行为倾向 学会以市场为导向,经受市场变化的考验,是国内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进步,这是我们应该予以肯定的。 下面从市场化进程中来分析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是什么缘故导致倾向于多元化战略的安排。 市场价值空间更新:企业既要面对供给市场上初级的生产要素不再重要,高级的生产要素不断被创造的挑战;又面对消费市场上需求条件、需求规模和成长模式的变化。市场价值空间不断扩展、衍生的同时,原有市场被侵蚀、替代、覆盖的可能性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企业未雨绸缪,或亡羊补牢,去寻求选择新的领域,拓展新的空间,这是情里之中的事情,也是从市场角度较为理性选择。 企业所在价值链变化:一条价值链会因市场价值空间变化、竞争者多寡与竞争实力起伏而波动。企业在这种非均衡动态博弈中,会使处在快速成长或增长乏力阶段企业产生对另一条价值链的向往。多元化的选择是摆脱“大渡河上铁索寒”理想安排,同时又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吞山河的壮举体现。 技术演进路径:企业走专业化道路,往往是因为它更多的核心技术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产品市场化运作具有较高水平。像这样的企业不会运作时间越长,而使它市场成功的可靠性降低。只能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每一步成功几乎成为必然事件。如果依据这样一个标准,衡量国内企业,那么会有相当一批企业因不具备以上禀赋而困惑。如同企业从价值链的位势来作出选择一样,这里提出多元化的战略,企业也是基于以下理由:一是弥补技术上的先天不足,使系统运作的可靠性增强的考虑(可能是短暂的),二是赢得时间为了扩张,使胜出对手的可能性增大的考虑。 企业合作趋势:这是企业选择多元化的客观使然。经济合作,尤其是国际间的合作,都被企业视为难得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企业每实现一次,预示着向多元化经营又迈出新的一步。所以说合作是企业走向多元化外在的牵引力。在我们的统计的调查中,这种外力足以使企业在新项目合作成功的概率是与某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度有关系,是与市场利润空间成正比,是与相关政策环境有影响。这些因素构成好的条件恰恰是很多企业缺少的。 在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建立,企业面对加入WTO之后的国际激烈竞争环境,如此现实背景下,企业多元化选择行为应该说是与企业市场地位及市场预期相关联。思考并建立如何认识企业市场地位衡量的指标体系,显得很重要。诚然,这样做可以减少企业多元化选择盲目性,但在企业多元化的选择实施行为研究上,不想冒昧地对这些衡量指标做出设计性的建议,因为我相信这种衡量体系形成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也许Coase、马尔柯夫等大师们对推导企业序列多元化选择的成功率会有帮助,但更好的还是由千百个企业在实践中的选择决定,不论这种选择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理性”不可能对企业多元化选择有较大影响能力,惟有可能做的是:真实地记录企业多元化选择的阶段性成败与得失,并对其行为作出合理假定与简单分析。 参考资料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0 2.(英)多纳得•海等,《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1995 4.张涛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 作者:广东金融学院 吴刚 |
|
击更多【吴刚】的文章 |
文章录入:michelle 责任编辑:haishan |
上一篇文章: 美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动因的归核化因素
下一篇文章: 针对知识型员工特征的有效激励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流通产业能源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零售产业安全问题与我国零售产业生态结构构
日本现代流通政策体系的形成及演变
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
基于韦伯斯特理论的连锁零售商品牌塑造因素
不同折扣条件下存货经济批量研究
我国零售业获利能力和运行效果研究
现代城市商圈建设发展思路分析
流通业仍处于数量扩张型的发展阶段
流通业仍处于数量扩张型的发展阶段
中小型连锁零售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商业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互动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