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梳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三维架构和发展循环,从价值创造能力演化的角度揭示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内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由组分能力、结构能力和动态能力三维构成。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内因不是静态的某一种能力,而是价值创造能力的动态迁移,使企业避免由于发展循环减慢而进入衰退期,以短期竞争优势的不断更新获得持续发展。
关键词:价值创造能力 分析框架 竞争优势 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对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的研究,是战略领域探讨的热点。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三维架构和发展循环,为研究具体情境下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演化提供分析工具。 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企业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这是战略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纵观企业战略理论对竞争优势根源的论述,大致可概括为三类:静态外生论、静态内生论和动态内生论。 静态外生论是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优势问题,把企业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的分析重点放在企业外部环境上,认为竞争优势受制于企业所属产业的结构状况,企业超额利润是由外部特征决定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他认为,企业获得高于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主要与两个中心问题密切相关: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 静态内生论从多个视角解释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主流观点包括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和知识基础论。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成功业绩依靠获得具有产生租金潜在价值的资源,从而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其决策影响和改变市场环境。核心能力论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培育、提高和运用是根本,核心能力是异质的、不完全可模仿的,来自于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各种技能的有机融合。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具有企业特性的、途径依赖的、不易为外界获取和模仿的知识体系,对企业竞争优势提出全新的解释。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和知识基础论的相同点在于:以企业内部因素说明企业赢得超额利润的原因;具有相对静态的特征。
动态内生论把注意力放在企业如何影响知识积累和学习更新方向的机制上。动态内生论认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开发企业现有能力和更新现有能力。现有的企业独特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优势、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企业惯例当中,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而更新现有能力要求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动态内生论的实质是,企业成长必须在生存与拓展新活动空间之间进行均衡协调。
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静态外生论重视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忽视其内在资源和能力的作用;静态内生论将研究重点从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从多个视角探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因,弥补了静态外生论的不足,但对于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缺乏解释力;动态内生论作为静态内生论的补充,强调企业成长必须在生存与拓展新活动空间之间均衡协调,不局限于利用现有能力,还要构造新能力。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理论集合体,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支撑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能力成为关注重点,对其创建、发展和重构的动态过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深入。
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企业同样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机制。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始终围绕价值创造来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以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支撑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不是静态的某一种能力,而是驱动价值创造的能力的动态迁移。以竞争优势理论主流学派企业能力理论作为理论基石,我们将企业中驱动价值创造的能力整合为价值创造能力,构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框架。 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三维结构 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驱动其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在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支持以及适应环境发展三个层面,因此,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是一个三维结构,包括业务层面的组分能力(component capabilities)、支持层面的结构能力(architectural capabilities)以及发展层面的动态能力,如图1所示。
组分能力建立在企业从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服务的价值链之上,与企业在某个或某几个业务环节的优势有关,包括研发高技术含量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先进的工艺流程、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建立适合产品特点的销售体系、形成有效的营销方案、提供快捷方便的售后服务等等。企业具体的组分能力取决于其选择的价值链增值环节。结构能力建立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和财务系统等管理支持平台之上,是指能够有效地确定、复制、整合与管理组分能力的能力,表现为良好的柔性组织结构、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顺畅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安全高效的财务系统。结构能力使企业获得组织协同效应,形成结构性优势。
动态能力反映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是指企业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形成于由企业资产地位及其路径塑造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动态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学习和转化过程中,包括转移能力、接受能力、吸收能力和融合能力。转移能力是企业有效传递所需知识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可接近性、默会程度以及复杂系统程度。接受能力是组织将转移来的知识纳入自己知识库的能力,是一种储存的能力,取决于接受态度和组织开放程度。吸收能力是企业在理解新知识价值的基础上将其分解的能力,新知识可以被拆分为企业有可能加以利用的片断,有效的拆分需要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够与外部知识处于同一平台上,以最大程度保留新知识中的价值。融合能力指将吸收的知识融合到企业知识体系中,使之成为企业新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其贯彻到行动中去,创造新知识,实现企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根本意义上的融合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来实现。 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发展循环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试图构建坚实和持久的竞争地位以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拥有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并持续地改变和破坏它们。企业的生存发展历程,就是价值创造能力不断迁移,持续获得短期竞争优势的过程。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竞争优势是短期的,建立在原有价值创造能力基础之上的竞争优势经常会受到削弱,为获得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克服认知惰性并防止认知对立,适时主动地构建新能力,并在开发利用原有能力和构建新能力之间保持均衡协调,以平衡企业的现时生存与未来发展,顺利平稳地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迁移,获得新的短期竞争优势,这种短期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得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迁移过程如图2所示。
在每个迁移循环初期,企业开发利用原有价值创造能力,充分配置资源,获得短期竞争优势,实现超额利润;到后期,随着市场机会的分享、资源获取障碍的减弱以及价值创造能力的模仿,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价值创造能力本身具有的“静态优势刚性”,成为其迁移提升的障碍,这种障碍外显为发展瓶颈;为使竞争优势得以持续,在继续开发利用原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转移、接受和吸收异质性资源,构建新能力,并使新能力顺利融合进企业原有价值创造能力中,调整企业实现资源和潜在资源的配置,突破发展瓶颈,进入下一个发展循环,开始新一轮增长。在迁移过程中,尽管阶段目标、管理重点、价值创造能力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漂移,但是,其变化核心是可以把握的,即:阶段目标和管理重点是随着价值点的漂移而漂移的,价值创造能力是围绕阶段目标的实现而构建的,并以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标。
动态的价值创造能力是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在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中,动态能力是变革的驱动力,属于主动者;而组分能力和结构能力则属于相对静态的被动部分,接受动态能力的转化;而在组分能力和结构能力迁移的同时,动态能力本身也不断发展。
由于资源特质以及所处环境不同,企业的发展模式各异,相应形成的成长路径也不同,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却都在于:在路径塑造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通过选择和培育价值链增值环节,提升组分能力;通过增强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财务系统及信息平台等管理支持系统对增值环节的协调整合,提升结构能力;通过知识转移、接受、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提升动态能力;通过价值创造能力的迁移,使企业避免由于发展循环减慢而进入衰退期,以短期竞争优势的不断更新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9)
3.邹国庆,于桂兰.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8)
4.谭新生.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经济问题,2004(4)
5.周治翰,蔡芸,胡汉辉.能力发展循环支撑下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基于动态能力的分析,管理科学,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