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论文为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甘肃省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多维空间解释产业集群演进的轨迹,根据产业集群演进的显性特征,揭示了产业集群演进的内在机制和组织规律,并指出产业集群不断向全球化、技术化和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产业 集群 演进 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生成机制的研究,应当从亚当•斯密开始,早在他的《国富论》中已蕴涵了分工与市场范围,行业与市场竞争环境等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思想。只是产业集群在当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使得产业集群没有成为当时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劳动分工的日益细密,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同生产日益明显,产业集群现象才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 产业集群多维演进特性 一般来说,作为产业集群,其产生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自发性,但其发生和演进过程却表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由自发到自觉的不断强化和自组织特性。产业集群通过构成主体间技术、知识、信息的交换和主体之间的协同以及区域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经过渐变与突变发生复杂而有序的离态演进。如果用多维空间投影和运动轨迹的方法解释产业集群演进的过程,产业集群演进过程可描述为多维向量空间非线性的加和:
用直线Xn表示某n维空间的演进进程,直线上的点表示某n维空间的演进进程的形态,一维空间是多维空间的特例。
为了简便起见本文仅以三维空间为例描述产业集群多维演进的特性,如图1。
D(X1,X2...Xn)表示产业集群演进的历史轨迹和发展方向,An表示各维度上演进的进度系数,其演进过程可表示为:
D(X1,X2...Xn)=∑AnXn (n=1,2...n)
由此,多维空间上的D(X1,X2...Xn)就构成了产业集群演进的历史纪录和规律性表征。 产业集群多维演进机制 产业集群演进机制是指产业集群在其演进过程中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机制,是产业集群在一定动力驱使下从某个具有阶段特征的整体结构与态势向另一个具有阶段特征的结构与态势演进的规律。其中,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催化着产业集群结构和形态变化,产业集群组织的组织关系保证着产业集群结构和形态的稳步演进,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和形态表征着产业集群演进的历史轨迹。
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
产业集群发展和演进的动力可归结为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表现为竞争合作、优势互补、规模经济、社会信任和知识共享等,是产业集群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趋利行为,带有某种盲目的自发性特点。从学习博弈的角度看,自组织机制是集群主体间在长期的相互学习过程中“成熟和老练”的稳态和均衡;外源动力是他组织有意识的行为,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国家(政府)有意识地对产业集群进行的规划和行为控制,主要表现为外部竞争、区域品牌和集群政策等。当产业集群从隐性阶段发展到显性阶段后,由于集群效应所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节约、灵活生产、劳动力广泛吸纳、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再塑等外部经济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充分意识到利用集群规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并倾向性地组织产业集群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组织关系的演进
从信任程度演进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组织关系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非正式集群阶段,该阶段是指由技能和技术较低,高度竞争的个体或小企业组成群落,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几乎没有,企业创新也较低;有组织的集群阶段,该阶段是指由竞争度高,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中小企业形成集聚,企业间建立了较高的信任,也有一定的合作,企业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性阶段,该阶段是指由竞争度高,技能和技术较高的中小企业和大企业构成集群,企业间建立了一种高度信任并广泛合作的联系,企业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
从关联方式演进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组织关系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要素趋同阶段,在该阶段集群主体因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生产要素和区位比较优势驱动,相互独立地向特定区位聚集,组织关联不具有自主性,完全是客观条件和主观需求的耦合;产业链分化阶段,该阶段企业群体或服务机构按价值链分化出不同的上下游生产企业或服务机构,组织间关联紧密;社会网络集群阶段,该阶段不仅专业分化比较完善,而且组织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创新体系阶段,该阶段组织间分工相当完善,社会网络组织发达,组织主体高度糅合,共生共荣。
由上可见,产业集群组织关系的演进尽管复杂、维度宽泛,但构成主体间互相学习,彼此信任和关联的程度按照不同阶段依次递增,各种组织关系遵循着从低序到高序、从浅薄到深入的演进的过程。
产业集群结构形态的演进
按照不同标准归纳,产业集群的结构形态演进会有不同的式样,以产业集群组织的市场结构特征为标准,可将产业集群结构形态划分为五种:
网状式。其特点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规模企业交叉关联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该结构中,专业化分工和合作较少,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往往只具有地方特色。
轴轮式。主要特点为众多中小规模企业围绕某一大型主导企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大型主导企业对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性,整个集群的运作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分化中扮演配套作用。
多核式。其主要特征是众多小企业围绕若干个大型成品厂商而成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中,围绕不同的核心企业形成多个体系,内部组织紧密,但存在较强的竞争。
混合式。其特点是集多核式和网络式为一体,集群内部既存在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又有合作关系松散的中小企业,是一种平行加和式结构,技术创新的任务一般由核心企业担任,合作与竞争相互依存。
虚拟大厂式。该模式的特点是由诸多在产业链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相比网状式集群,虚拟大厂式集群生产体系更加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密切,犹如大型工厂,其中多个中小企业共同维系着生产体系的运行。这些演进模式虽从时间维度来看缺乏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特点,但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这些结构形态却呈现出内部组织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松到紧的内在规律性。 产业集群多维演进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作为具有动态、开放系统性质的产业集群也将日益成为国际分工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朝着全球化、技术化和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产业集群向全球化方向演进
在全球价值链的组织中,产业集群的组织方式主要由跨国公司参与来完成。一种是间接参与方式,即跨国公司虽没有直接地进入当地的生产系统,而是作为集群的重要客户及部分生产价值链的外包,获得了柔性专业化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优势。作为集群的重要客户,跨国公司提供的市场需求是集群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跨国公司及时将外界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地区生产系统,将集群区纳入到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来。另一种是直接参与方式,即跨国公司是集群结构的重要成员,在当地投资建立机构,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组织的一部分,通过与公司内部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紧密相连。这种联系的穿梭流动将集群区与外部环境和全球经济紧密相连。同时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知识学习使知识交流不再局限在某个区域,由于组织中人才的内向与外向流动,使跨国公司自身成为传递知识和创新的载体,外来知识和信息成为集群区内知识创新和学习的重要源泉。
产业集群向技术集群化方向演进
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是高层次的产业集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是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有利资源,追逐集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往往由若干企业根据不同产品情况灵活构成,多以弹性组成的企业生产网络形式出现。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供应链延伸和专业化协作普遍实行物质资源的作用不断弱化,以技术创新制胜的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必然导致高新技术集群的控制力日益提高,技术集群往往会对各国产业产生全球性的联动和影响,从而成为产业集群演进的方向。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技术集群是指在创新过程中由于技术的群体关联性和技术势差的存在,各种创新因素在流动中造成连锁、协同效应并在技术相关的社会各种要素中反馈互动,形成集群为特征的集合,而技术集群为创新区域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同时集群内的企业主体是重要的技术载体,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能够促进创新区域的构建,加快创新速度,进而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常常会带来重大的技术革命。因此,技术集群形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更高阶段。
产业集群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
产业集群在某一区域的形成是区域效应和聚集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区域效应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与基础,集群效应是区域效应的延续和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集群网络的发展,集群组织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不能由传统的以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以区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托,而符合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正是承载这种依托的组织形态。从经济属性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效应所追求的和能够达到的就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生产不超出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并保证区域能够进行经济再生产。因此,产业集群向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性设计,更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组织:内涵与属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2.刘恒江,陈继祥等.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
3.朱方伟.基于竞争的产业集群演进路径分析康胜[J].科技进步与论坛,20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