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协调;流通产业越发达,区域经济就越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与领先
全国的经济规模、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相比,广东流通业的发展已相对滞后,竞争力不强,流通业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板”之一。因此,尽快提升流通业竞争力,是增强广东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
流通业:从微不足道变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流通业是所有流通渠道经营企业的总称,大体相当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批发与零售商业、运输业和仓储业”,从我国的统计口径看,至少应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随着经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流通业不断改造,出现传统流通业与信息业融合的趋势,形成现代流通业。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20世纪后1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打破了竞争的地域格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不但表现在最终产品上,更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发展对流通业的依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更加快速,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企业必须练就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这不但要求在技术创新、产品生命周期上具有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而且必须在交货时间、服务质量上快人一筹。生产和产品的全球配置,以及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趋势,为流通业的产业地位赋予了全新含义。
从国内态势看,随着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导向和消费者主权的时代已经来临。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化再生产环节中,以消费为中心的商业流通成为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成为生产循环周而复始的最终牵引动力。以消费地位提升为基点,在供给约束型到需求约束型、资源约束型的经济模式转变基础上,加上广东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链条的跨时空性越来越强,流通业也由过去微不足道的产业转变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
广东流通业增加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流通业发展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
2004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8亿元,居于全国首位,其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方面,广东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广东流通业增加值整体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附加值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流通业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大型专业市场规模小、组织分散和辐射力不强;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未能培育出竞争力强、走向全国的流通企业;缺少专门原材料和产品的大型无形交易市场,如生产要素期货市场等,因而难以在大宗原材料和要素价格形成中发挥应有作用,这与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对原材料采购、产品交易的巨大需求不相称,而在价格形成中“话语权”的缺失,实际上相当于在利润分配体系中“受制于人”。
发展流通业,广东有许多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良好的港口条件、“重商”的传统文化和先行一步的经济优势,使广东成为连接东南亚乃至世界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随着“泛珠三角”战略的推进,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市场、大流通思路将为广东流通业发展提供蓬勃动力。
产业基础——领先的经济规模和发达的制造业。200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其中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全国的12%,广东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从1983年起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这说明广东市场消费持续繁荣,流通业快速发展。但实际上,广东流通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依靠强大的经济总量和巨大的制造业规模,广东流通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制度基础——较成熟的市场机制。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市场发育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经过20多年的完善与磨合,无论是显性市场规范,还是隐性市场契约,都发展到较高程度。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成熟的市场机制,无疑是流通业竞争力提升的制度基础。
良好机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地位。在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世界工厂”成为新世纪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重要地位的流行性表述。迄今为止,中国历经了两轮世界产业转移热潮,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主要以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低端技术环节为主要内容。在这两次产业转移中,广东是重要的承接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港台资产业转移,绝大部分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依靠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广东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为广东流通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增强流通业综合竞争力
转变观念,整合相关资源,增强流通业综合竞争力。在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我国地方政府中根深蒂固,广东也不例外。因此,应重新认识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发达的流通业做支持,再先进的制造业技术也难以提升地区产业层次,难以改变沦为“加工组装型”经济体的命运。
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调整管理思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广东流通业的发展尚缺乏明确的战略指导,在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上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现阶段,流通业自组织能力不强,如果政府的合理引导缺位,流通业竞争力将难以在相对短时期内提升。在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制定中,要注意政府职能界限,政府应主要发挥引导性作用,注意保护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运行机制发育成熟。促进流通业竞争力提升,最根本的是要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尤其是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完善流通业发展的“软”环境。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针对广东流通业现状,制订合适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如促进农村流通业发展、个体私营流通企业发展的法规;促进新型业态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泛珠三角”内存在的区域市场壁垒、行政分割,制订相关能构建“大市场、大流通”体系的法规。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组织结构。构建大型生产资料和专门产品无形交易市场,如重要生产要素期货市场、大型物流中心等,延长流通业服务链条,提高流通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的同时,通过连锁加盟、电子商务等方式改造小型零售体系,降低行业经营成本,优化流通业组织结构;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推进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流通业的融合,加快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数据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