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现代流通服务业反哺第一产业的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几代人的理想和愿望,并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和巨大代价,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和成功经验。但是,也有过不少惨痛的失败和深刻的教训,不得要领、盲目蛮干,走了许多冤枉的弯路,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有新思路,尤其要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决不能再干违背规律、违背农民意愿的事。新思路可能有很多,也需要不断探索,但“新时期新农村建设要从市场、流通入手”,壮大现代流通服务业,培育农业市场化基础的思路最关键、最重要。因为,在新时期,反哺“三农”固然需要直接补贴、给钱给物外援式的输血机制,更重要的是发挥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强大影响力,形成内生式的造血机制。
培育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万事之本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为何得不到有效落实?从宏观层面来讲,有历史原因、制度原因、体制和政策原因等;从微观层面讲,根本原因是“主语缺失、主体缺失”,即文件中一个接一个的“要”怎样怎样,而最终由“谁”去“做”、变成行动、落到实处,却是模糊不清。结果是“说得多、做得少”,“指手画脚的人多,埋头苦干的人少”。在整体上,农村经济没有形成良好的微观基础,即农村经济里,没有能够形成像城市工业经济里的居民和企业那样,具有独立承担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民事责任能力、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农民在整体上依然处于组织程度最低的颗粒状的散沙形态,而没有形成黏土状的抱团形态。这是中央一系列“三农”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
培育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具有重大意义,要摆在新时期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农村经济的多种微观基础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最适合国情的组织形式;推动、唤醒农民行动起来,大面积创办真正属于自己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所有有关农村的经济政策,都要从“外在于三农”的包办代替模式,彻底转变为“内在于三农”的内生性自主模式,从千方百计“替”农民办实事转变为提供条件允许农民组织起来,依靠真正属于自己的组织,自己动手办好自己的实事。中国的政策要点,需要从“他组织”转变为“自组织”,要从为“三农服务”、“替农民办实事”的包办政策,转变为促使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为自己服务,办好自己的实事”的自主政策。政府需要做的“实事”,就是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尊重农民的创造,总结农民的经验,制定政策、程序和办法,例如合作社登记注册办法,内部组织管理办法,以及合作社优惠政策等等,为农民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合作组织创造条件。同时,要促使它始终保持经济独立和农民自治,改变农村行政机构与经济组织极度混淆、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的状况。
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和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是重中之重
由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加工、储运、保鲜等多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比工业品更加脆弱,农产品滞销积压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农产品最迫切需要建立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目前农村卖粮难、卖棉难、卖猪难、卖蛋难、卖菜难、卖果难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同时工业品也出现大面积滞销积压,这种状况的背后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即新时期以市场协调为基础的工农、城乡互为供求的一体化关系还远不够牢靠,甚至彼此脱节,这就要求创建畅销体系、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新思路和新对策。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业不发达、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极度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尖锐,城乡市场发育的差别过大。工业品滞销积压,还主要因为农村市场对工业品需求容量的相对狭小,以及农村不断涌现的初级产品得不到城市和工业及时充分的吸收。城乡交换关系的紊乱和“双重滞销”的产生,更反映出城乡之间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交易支撑点。
从这个角度观察,便不难发现,城市市场、大量工业品滞销积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新时期农村市场的研究、开发滞后;将农村市场作为建立畅销体系和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重要启动点,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工业品滞销积压,而且可同时缓解农产品的滞销积压,从而 “全局走活”。因此,除了增加农民收入等原有思路以外,政策的要点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城乡产品购销重新活跃起来。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目前发挥现代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农村经济微观基础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成为低成本、高效率、增收入、促消费的新型载体。同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是商务部主导的一项重要举措。为防止重蹈覆辙的单纯政府行为,商务部会同许多部门组织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前期调研,目前已经取得“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初步实效和经验。2006年3月,在江苏扬州召开全国现场会以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经在全国逐步展开。如何切实“把好事办好”,关键在以下几点:
提高农民的参与度 促使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参与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同培育农村经济微观基础和发展合作组织紧密结合,通过培训机制,提升土生土长的个体商户、夫妻店,使农村剩余劳力、农村生意人成为农家店的主体,并且切实使农民受益。
提高现代流通服务业企业的参与度 根据现代流通服务业在城市迅速发展、竞争激烈而农村严重不足的强烈反差,从城乡一体化和建立畅销体系的角度重新考虑现代流通服务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鼓励商贸服务企业发展连锁式经营,突破城乡、所有制和主管部门的界限,向农村多渠道延伸、渗透,设立网点。这样既可以改变城市现代流通服务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过度竞争局面,又可以发挥其影响力,将城市的商业意识、商业经验、市场信息、技术知识向农村广为传播,加快农村商品化、市场化进程。要鼓励城市各类现代流通服务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自愿互利地加入进去,成为内在于“三农”的、紧密型的合作伙伴。
提高“良性循环”度 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要使农村流通服务业网点尽快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形成以低成本支撑的长效机制。对此,需要后续跟踪研究解决的经济核算等问题还有很多。
提高政府的扶持度 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对企业微利模式或保本模式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保障。在启动阶段,要提高公益性投资的质量,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等对应的政策要配套、完整、稳定。另外,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要避免“一刀切”,要充分估计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中西部地区条件暂时不具备的 “万村千乡”工程可以先行在乡镇一级尝试开办“中心示范农家店”,以便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提高内涵的扩展度 不断调整结构,增加涉农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渠道资源整合度 整合渠道资源,降低涉农产品的物流成本至关重要。包括来自种养殖业的农产品、满足农民需求的工业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等等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据初步了解,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陈旧落后,市场风险巨大,由此造成的直接、间接的实物损耗和价值损失高达30%。与此同时,农民需要的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质次价高,物流成本占较大比重。结果导致“出村的贱,进村的贵”,“里外里”算下来,“剪刀差”在不断扩大。可见,降低物流成本和缩小剪刀差,对于增进农民收入、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促进生产和消费,以及实施新农村战略意义重大、实效显著且立竿见影,值得认真对待、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此,要整合流通服务业资源,促使现有的各自为政、互不相属的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企业系统等等,整合成农村采购和农村销售一体化的流通体系,注重资源存量提升、调整,避免重复建设、另起炉灶,消灭各自为政、多头储运造成的“跑空率”,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切实解决“出村的贱,进村的贵”这一“剪刀差”问题。(全文完) 参考文献:
1.威廉•佩赛克.控制库存商品量使经济稳定下来.华尔街日报,1997.8.29
2.查尔斯•巴彻勒.供应链中的后勤工作在公司议程中有更重要的作用.金融时报,1998.12.1
3.肯•吉布森.分析趋势:预测亚洲物流业的前景.在“迈向最后的疆界:物流业与高效供应链”大会上的发言,2001.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