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国外流通巨鳄同台竞争,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必须强化流通主导化、产权明晰化、企业规模化、组织扁平化、渠道网络化、物流综合化、行为规范化、内外贸一体化等等措施,进而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关键词:提升 流通业 竞争力 思考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等,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今我国流通领域已全面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企业争夺市场,求得生存,就必是更加残酷和惨烈。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流通主导化 传统观念认为,流通只是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而且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不是生产性劳动,流通成为末端行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行业。这一“流通无用论”观念影响着流通地位,制约着经济发展。
其实,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处于从属地位;到商品生产时期,生产与交换互为条件,相互决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流通从附属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应处于基础产业的地位。我国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按照流通产业的概念建立统一的流通体制;加强流通产业的统一的宏观调控;按照开放经济的要求调整流通产业结构;加快培养内外贸复合型流通产业大军;加快流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使流通真正成为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有机系统,从而真正成为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 产权明晰化 流通产业在产权结构、空间结构、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尤以产权结构的矛盾最为突出,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有流通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经过科学的资产评估和公开的比较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股向职工有偿转让,组织职工持股会推选代表参加董事会;也可以稳步推行经营者持大股,大胆地鼓励经营者用积累资金或用信贷资金购买企业股份,或者用知识经验折算企业股份;有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把国有股全部公开招标转让给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也可以依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全部转让给本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
私营流通业规模较小,设施简单,经营方式粗放,不具有驰名的品牌和较高的美誉度。但是商业劳务性适于私营商业的自主管理;商业的细小性和分散性,适于私营商业的独立经营;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式、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私营商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因此,要通过国有流通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资本从中小商业中退出和减持大型流通业国有股;要把广大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造成民有民营商业;同时,政府要改变观念,不必强化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要在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等方面,给予大力而持续的扶持,以发展民有商业。 企业规模化 现代流通业的趋势,应当是整合现有的商业资源尤其是国有流通业资源,使资源加快向优势企业集中,注重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从而形成一批资本规模和销售规模庞大、市场覆盖面广、并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全国性的流通集团。鼓励和支持大型商业集团跨地区购并,实现流通领域中的资产重组,做到强强联合;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促进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联动、组合,从而优化了流通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与外资企业相抗衡的商业巨舰,以此来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民族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世界零售业巨鳄沃尔玛排名2005年“世界500强”第一,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全球有超过4000家大型门店这一连锁优势。我国中小流通业面对实力强大的外资巨商和本土大型连锁企业的压力,以联合采购、自愿加盟为主要形式的自愿连锁方式能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使流通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自愿连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各级政府,特别是商务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都要从政策和措施上,积极推动、支持自愿连锁的发展。 组织扁平化 在信息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流通业的组织结构是通过严密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用人工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有效性。其弊端在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人员之间缺乏合作。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化,将使部门之间沟通、人员之间合作更加重要,同时必将有更大范围的信息需要收集,更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原有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要求了。所以,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灵活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柔性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种组织结构通过应用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业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流通业的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范围,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拓宽了流通业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对象,调整了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改变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分割、职责不清的状况;从而形成的这种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了成本费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渠道网络化 传统的流通渠道从横向看,是各分散的流通业各自建立的杂乱无章的流通渠道;从纵向看,是习惯的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渠道。这种渠道既不利于商品向更加广泛的流通,又增加了流通成本,更不利于资源的共享。
在产品同质化和成本差异小的情况下,渠道优势已成为竞争的重点:鼓励流通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连锁等形式,顺势做大做强,以构成流通网络;鼓励流通业将网点延伸到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广阔西部,在带动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构筑企业网络渠道;面对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国内流通业也必须走出国门,建立全球化的流通网络,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流通将使传统流通与网上流通的渠道互补与融合,由改造的原有流通渠道与新型网上渠道共同发挥作用。网络社会,渠道企业将以电子商务环境下流通的业务流程和不同职能阶段的特点为依据进行联结,从而形成开放性、灵活性、信息化等特点的网状交织的模式。
同时,实施电子商务,优化信息采集,在网上进行供销洽谈,并通过网上的电子转帐系统和税收征管的电子网络来进行资金的支付划拨和结算,从而营造出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 物流综合化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各行业都热衷于发展各自独立的物流产业,相互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同时,物流设备缺乏标准,产品缺乏标准,交易成本较大,人为割裂了现代物流的整体布局。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超过美国至少10个百分点,且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很大。
现代物流是“综合性”的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改变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物流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大胆拓展农村物流,加强网点建设,加强网点衔接,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允许建立外商独资物流企业。
新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绿色的世纪。物流行业必将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就是为了回收价值或适当处置的目的而从它们典型的最后目的地移动货物的过程)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行为规范化 我国多数流通业的结账周期在3个月至半年,有些企业甚至在一年以上,远远高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1-3个月的商业结账周期。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流通业没有商业资本积累,必然挤占生产企业的资金来开展经营,导致了产、供、销关系紊乱。诸如此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商业欺诈、商业贿赂、恶性竞争、欠债不还等等,造成流通秩序混乱,流通效率不高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信誉与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维护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
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网中的重要枢纽。一方面作为企业自己的组织,有较强的市场性或民间性,代表企业以多种方式同政府讨价还价,寻求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政策,同时作为民间组织的集合,可以共享资源,使商会的总交易成本实现最低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会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重要枢纽,代表政府执行部分行政职能,通过制定行业章程或同业协议,形成企业必须遵循的准则;通过对行业中违反规定企业的惩戒,警示企业并强化企业自律。因此要认真宣传商会作用,积极组建各类商会,推动商会工作,使商会成为行为规范的倡导者和维护者。 内外贸一体化 内外贸分割的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利于综合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又不符合行政管理精简、便民的原则,造成行政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也无法形成政府对整个流通的统筹管理,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内外贸易的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国家将国内国外贸易看成一个整体,用“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观点研究贸易问题,促进内外贸有机融合。建议建立涵盖一体化产业的管理,内外贸易一起抓管理;打破市场垄断,放开粮棉油市场;培育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流通业竞争,就需要具备对现代流通业的管理能力,熟知现代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能够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发挥现代流通的优势;需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更需要熟悉现代流通规则、世贸组织规则、国际商务法律、国际惯例、国际礼仪以及各国风俗习惯,在事业和能力等方面都应该具备国际化水准,增强竞争力,使我国的流通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琳.提升流通业竞争力的新途径.商业时代,2004
2.洪涛等.流通产业的开放与创新.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4
3. 程敏等.流通产业迎接全面开放时期到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