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绿色消费是在不危及后代需求前提下的一种消费活动。我国的绿色消费虽然在近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提高,并且要充分发挥流通业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绿色消费 商品流通业 绿色消费,也称为可持续消费,其公认的国际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在这个定义中包涵了这样几层意思:人类的需求必须被满足,生活质量必须得到提高;物品的生产尽可能减少使用有毒材料,减少资源消耗;现代人类的消费活动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美国是世界上人均产生城市废物最多的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的塑料和汽油人均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7倍;氮、铁和钢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3倍;水泥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1.5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工业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其铝和合成化学品的消费却占全球消费量的83%,纸品、铁和钢的消费占80%;木材和能源的消费占75%;肉类、化肥和水泥的消费占6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看到了一组极为相似的数据,可是它们却发生在我国:目前我国的石油消耗占世界总消耗量的8.2%、原煤消耗占34.4%、钢铁消耗占27%,水泥消耗占40%。
关于资源消耗,我国面临着三个难题: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瓶颈的难题。如果不调整现行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方式,我们不仅没有足够的油、煤、铁、气等矿产资源供给,甚至连水、空气和土地也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资源平均消耗低与总量消耗大的难题。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的地球资源均为世界低值,人均耕地是世界均值的1/5,水资源为1/4,石油储量是1/50……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仅为1.5gha,是美国的1/6,日本的1/3,(生态足迹:或称生态占用空间,是维持人类自然资源消费和吸纳人类的废弃物排放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处于成长期,加上能耗利用极不经济,许多资源在总量消耗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耗水国、钢材消费国和煤炭消费国,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
可供资源少与循环利用差之间的难题。我国的资源消耗大,使用效率低,每吨标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很低,钢、铜、铝等循环利用率均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一方面我国可用资源少,另一方面,资源的使用率与循环利用率又极低。 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绿色消费问题在我国也看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首先,经过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艰难但却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把人口增长率从七十年代的2%以上降低至目前的6‰以下,为我国和世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次,我国在1994年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结合我国的现实对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一个具体响应。并提出了三大绿色消费目标:在确保200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同时,保持人均能源及材料消费不再相应增加,并减少有害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改进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社会消费多样化,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行按劳分配及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原则,防止在物质消费水平方面高低过于悬殊,缩小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其三,在刚刚制定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展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对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措施。其四,今年4月1日起实行的新的消费税,已明显地具有了绿色税收的特征,对资源消耗大的实木地板、一次性木筷及大排放量轿车提高了税赋,目的就在于减少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鼓励人们使用较为节约资源的产品。
近年来民间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出于个人保健所需的占48.3%,出于社会责任感,支持环保的占28.0%,符合个人消费品位层次的占13.2%,其它目的占10.5%。最近我们进行了一项类似的调查,虽然在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中,出于个人保健所需的原因仍然位居第一,但出于社会责任感,支持环保的比例却明显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改善我国绿色消费环境的措施 转变生活方式。就衣、食、住、行而言,在住房消费方面,很多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突破了20平方米,新建住宅的80%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城市家庭的平均人口却在不断减少。大厅、大房、大窗户使我们不得不消耗大量能源。目前上海的家庭用电量已占总量的40%,主要是空调器。在行的方面,汽车正开始进入家庭,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超过3000万辆,年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大约24辆,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即每千人拥有120辆,则汽车总量还将增4倍。在食的方面,去年全国餐饮消费8887亿元,但据一项调查显示,各类餐厅中,消费后剩余的菜肴平均占1/3比重,由此推算,去年我国餐厅浪费的食物接近300亿元人民币。在穿的方面,情况虽然不象前三项那么不尽人意,但在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家庭中,衣柜始终显得十分紧张,旧衣收购变成了旧衣捐赠。衣服多了,除了保存的困难,更增添了洗涤的数量,各类洗涤剂污染已成为目前我国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倡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提倡转变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适度、节俭、公平、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
调整消费结构,发展经济是现代社会的共同追求,扩大内需又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目标。因此当我们提倡绿色消费时,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绿色消费是否意味着减少消费?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问题怎么解决?毋庸讳言,绿色消费确实有减量消费的含义,但这是针对物质消费达到一定程度的人群而言,对于大多数贫困人口,绿色消费仍然关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别。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增量”当然比“减量”重要的多。在保护经济继续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在相继提高人民收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怎样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呢?其重要的出路在于调整现行的消费结构,增加非物质消费的比重,通过增加文化娱乐等非物质享受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继续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沿海发达城市服务消费的比重约占30%左右,而发达国家城市居民服务消费的比重有的已高达60%-70%,由此而论,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有着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在积极鼓励服务消费的同时,也应引导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利益,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科技创新及品牌利益的比重不断增加,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减量的同时,继续扩大消费规模,保持社会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不仅要起好表率作用,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提倡绿色消费,政府部门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下面两段文字摘自《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年全国政府机关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费耗量的5%,接近全国8亿农民生活用电水平。政府机构每年用于公车和公款吃喝的支出超过60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还多。”
“北京市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488千瓦时的19倍。”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政府机关应成为消费减量的首要部门,政府机关如果不率先起到绿色消费的示范作用,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社会公信力去要求普通民众进行绿色消费。政府部门要规范行政支出,把政府行政开支置于人大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以规范使用各项费用。政府部门还应改革行政手段,切实消除“文山会海”现象。政府部门要继续提倡精兵简政,减少公务员的数量,减少办公场所的规模,更要反对与禁止造豪华办公大楼的现象。
在起好绿色消费表率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加大有关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在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中,增加环保的制约机制;调整资源使用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消费成本;充分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调节资源消费的规模;严格执法,对违法使用资源,违禁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严惩不怠;加大对绿色产品的政策扶持,使绿色产品形成基本的市场生存力。 发挥流通业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商品流通业由于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因此在促进绿色消费的进程中,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首先要建立尽可能完善的绿色流通体系,即形成一整套绿色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及废品回收的体系。在采购环节,应注意对绿色商品的特性及质量进行有效认证,特别是鼓励建立稳定的绿色商品加工生产基地,鼓励绿色商品品牌化管理。在物流配送环节,应加强绿色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环境保护,要鼓励和研究各种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如完善食品物流的冷链系统,完善各批发交易环节的商品检测及信息跟踪,鼓励使用FRID(无线射频技术)。在市场销售环节,对各类绿色商品应鼓励建立专门的销售渠道,如绿色商店,绿色专卖区,专卖柜等。此外,绿色流通体系还应加强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系统建设。多年以前,由于我国物资匮乏,废旧物资收购的相对价格较高,各类物品的回收利用率相当高,但目前,由于商品的供应充裕,物价较低,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反而弱化,因此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物资回收利用系统。
要加快建设绿色商品的流通环境。即建设一个有利于绿色商品流通的外部环境。完善有利于绿色商品流通的政策法律。到目前为止,虽然在许多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鼓励绿色商品生产与流通的文字,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绿色商品的认证标准不够统一,各类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因此要加强对绿色商品的认证,要在税收、运输等政策上向绿色商品倾斜。积极推广绿色商品标志,目前我国已有了专门的绿色商品标志,如绿色食品标志,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商品标志一方面分类较粗,适应性不够,另一方面比较无序,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也在开展商业性的绿色标志推广活动,从而造成识别混乱。建设绿色商品的诚信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绿色商品,规范社会各类中介组织及企业对绿色商品的认证及推广行为。
此外,应该积极调整商业的业态结构,鼓励服务类业态的发展。目前在我们的商业业态结构中,购物与餐饮业的比重依然是主体,文化、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比重还较低。要鼓励绿色消费,就必须增加各类服务类商业业态的比重,增加服务消费的份额。积极发展各类商旅文结合的休闲风情商业街,扩大旅游休闲类消费;鼓励综合型商业业态的发展,如社区邻里中心,郊外购物中心,文体俱乐中心等增加服务业态的比重;鼓励各类时尚创意商店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品中,创意设计的价值能够多于资源消耗的价值。
绿色消费的前景充满了希望,但扩大绿色消费,建设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