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市场经济始于流通,流通领域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起到了先导作用,也正是流通领域最先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流通的市场化、国际化,为全民族观念的更新发挥了启蒙作用。论证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来自流通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经过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由官方流通过渡到民间流通,由计划价格过渡到市场价格,由封闭市场过渡到开放市场,由单调的商业业态,转而拥有差不多世界上最完备的业态。流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和多元化的服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流通造福了社会,市场改善了民生。通过流通还把中国的商品甚至中国的营销模式,传播到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
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 我国流通的变革功不可没,但是流通领域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全社会广泛关注。 首先,一些重要商品的流通体制还有待深化改革,围绕这些商品的市场化进程时有反复,甚至出现逆市场化倾向;一些重要商品和服务名为进入市场,实际处于各式各样的“垄断寡头”控制之下,市场和价格机制被严重扭曲,只能说是一种伪市场经济。 其次,我国经济还远未摆脱二元结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流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落差,影响均衡发展与社会和谐。在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与部分地区少数业态盲目过度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加快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 第三,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发挥了不小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外资兼并零售商业来势甚猛,而由于制度和政策上的掣肘,国内民族零售商业缺乏应有的实力和活力。 第四,当前以零售商和供应商矛盾为代表的流通内部的各种利益对立,以及零售商与银行等服务部门的外部冲突,需要妥善加以解决。 还有,我国流通业如何抓住信息和网络技术大发展的机遇,加快自身改造,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尚未见良策及其落实;在产能过剩和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形势下,流通如何促进和拉动国内消费,市场怎样进一步启动和扩大内需,也急待获得成效。 特别是在流通发展和市场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怎样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政府对市场调控的水平,坚持制度与市场之间的双向动态修正;如何加快流通立法,坚持以法治市,通过正规与非正规制度建设,尽快扭转市场秩序长期紊乱未见好转的局面。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到实践上的突破。
我国流通理论界任重道远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不可回避。对于我国流通理论界来说,面对流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责无旁贷。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映衬出当前理论研究的滞后。 众所周知,由于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流通,客观上使流通理论研究长时间内难有作为。而且在传统体制下,所谓的流通理论研究与当今的市场经济难免互不相容。改革开放使流通和流通理论研究迎来真正的春天。研究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空前有利。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当前,中国流通理论界如何去除浮躁,潜心砥砺,共同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经济学,应当说是当务之急,光荣使命。 当今,流通理论中还有不少重大问题,有待我们去解疑释惑。其中,首要的是解决方法论问题,解决理论工具问题。 比如,如何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流通理论。马克思流通理论博大精深,在国内外流通理论界声名远播、影响深远。许多日本学者也承认他们的流通理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营养。然而,毕竟时过境迁,马克思流通理论需要突破与创新。这就需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中,真正汲取其对“市场一般”的理论认识,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流通改革、开放与发展。 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如何认识和看待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所谓“流通缺位”问题。客观地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有一些理论分支,比如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博弈论等等。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流通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对一些流通问题就颇具解释力。但是,近年来有一些国内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都断言,在现代经济学中没有流通概念,流通不应进入经济学的“视野”。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其实,并非市场经济不需要流通,而是主流经济学的那些关于市场均衡的“约束条件”抽象掉了流通过程。只要回到现实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市场机制总是通过具体的流通条件发挥作用的。离开流通,不存在“纯粹的”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应当看到,西方主流经济学围绕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等等,对“约束条件”所作出的扩充或修正,实际上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中的流通。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去揭示所谓“流通缺位”是一个伪命题。 此外,适应流通实践的需要,有必要在理论上讲清狭义流通和广义流通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商品流通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在现实中,商品流通从来都是与要素流通、服务流通、信息流通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把握两种流通的联系与区别,对两种流通在现实中的相互关联与影响,展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流通现代化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当然,还需要关注流通理论中的一些新概念。比如对流通生产力或流通力的深入研究。比如需要揭示流通集聚或市场集群的内涵与外延。甚至许多业内的人士希望理论界对眼花缭乱的一大堆概念进行科学界定,比如何谓流通,何谓市场,何谓物流,以及何谓分销、贸易、商业、宏观营销等等。
最后,回到流通与和谐这一话题。众所周知,流通从本质上讲是克服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途径。流通应当产生双赢的结果,增进交易双方的福利。流通的现代化使命应当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解决交易主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弥和质量和数量上的差距,提供多样化的解决议案和更加便利的服务。我们认为,流通工作者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流通内部更加和谐,并以此为基础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流通不能没有竞争,竞争会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但流通的现代化内涵应当包含着减少不确定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物流损失,使流通与竞争更具理性。人类有可能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更人性、更高效的交易方式,营造社会和谐。和谐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文明的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