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一个国家流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而流通产业组织的创新是其重要的内容。它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我国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流通产业乃至国家整个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从流通产业组织的界定和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内涵为切入点,在以具体数据为依据的我国流通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流通产业组织的创新。 关键词:流通;产业组织;创新
一、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的内涵 流通产业组织是指流通产业内部各企业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结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流通产业组织,也可以称作流通组织。通常流通产业组织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流通主体,二是流通产业内的企业关系架构。流通主体即商品流通业者,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经营事业的自然人和法人。现阶段我国流通主体主要包括商业企业、物资企业、供销合作企业、粮食企业、外贸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个体经营者、有关市场中介组织等。流通产业组织的第二个层面是指流通产业内的企业关系架构。在流通产业内部,这种企业间的关系架构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流通创新是指流通产业运用新技术整合内部资源和提供新型服务的结果。它是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社会化大流通。
流通组织创新是指流通产业为了适应其他产业以及技术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流通组织的重新组合,其实质是通过流通组织的创造、集中、分散、融合与协作等途径,改变流通组织的形态,提高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流通组织创新的核心目标是流通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通效率。 二、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的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流通产业而言,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95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0.1%,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10%以上。2000年,我国商业网点增加到1 000多万个,从业人员达到4 686万人,流通就业贡献率在非农产业中居第二位,工业品自主品牌销售网络体系开始形成,部分耐用消费品和信息产品直营店快速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流通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流通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而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15%以上。总体上看,我国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比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业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流通业规模经济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偏低;流通产业组织的增长模式总体上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为战,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存在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的现象;农村市场流通组织发展滞后乃至缺位;流通组织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由于长期投人不足,目前流通产业的核心技术、物流和信息设备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流通业态初级化
在零售环节,国内百货商店、个体商户以及集贸市场是最主要的零售经营形式,其中遍布城乡的各类集贸市场,其交易额约相当于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在批发环节,生产企业的销售机构及各类销售代理承担着主要的批发职能,市场份额达近70%。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零售环节,其主要商业形态为连锁经营;批发环节,其主要商业形态为物流公司。以零售业为例,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平均为5%,即使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市也只有10%;而发达国家的连锁程度超过20%,日本为40%,美国更是高达60%。著名的连锁便利店7-11在全球拥有2万个网点,仅在日本就有8 000家。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按连锁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二)流通主体小型化
就单体而言,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零售业排首位的华联集团公司营业收入为30亿美元、资产额为8亿美元、利润为0.3亿美元,只相当于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零售业排首位的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的(2 465亿美元)的1.22%、资产额(947亿美元)的0.84%、利润(80.4亿美元)的3.73%。况且,华联集团在2003年中国500强中总排名第50位,而沃尔玛公司在2003年世界500强中总排名第1位。
就整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解释,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是指年销售额500万元、职工人数在6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以及年销售额2 000万元、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仅有11 000多家,在全国1 3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其比重仅占0.08%。以零售业为例,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为40%,日本为50%。据统计,2000年全国273家主要大型零售商场的商品销售额为1 072.8美元,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而美国前50家流通企业的零售额占其全国零售额的20%以上。 三、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众多国外公司抢滩中国市场,如何提高我国流通业的竞争力,加快组织创新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实现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呢?
第一,营造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外在环境。(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抓住有利机遇,促进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从客观上促进流通产业组织的调整和变革。(2)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是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永恒主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的变化、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为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会出现一些新的流通组织形式。(3)促进科技发展,加大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在流通业运用中的贡献率,促进流通产业组织不断创新。虽然我国信息技术在流通中的运用不如西方国家普遍,但已显示出对流通组织形式的重大影响。(4)政府应尽快解决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的体制格局,对现有流通产业主管部门之间利益进行协调,改变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争权争利的局面,为流通产业组织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5)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流动资金周转加快60%-200%,而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流通产业运营效率的高低,因此,应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流通组织信息化进程,这对流通产业进行组织创新尤为重要。
第二,流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由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流通企业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流通产业组织运作由中间商操作为主向供应链上主导商操作为主发展;流通产业组织关系由单个赢利的利益关系向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
第三,流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即合作竞争模式,使原来流通通道上由各企业的对立走向企业经营流通的共生,创造的成果由各参与企业共同分享,实行供应链管理,以后将不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第四,流通产业组织的市场营销创新。市场营销创新是流通组织在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组。市场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管理创新的先导。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没有市场营销创新就没有流通产业组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流通产业组织活力的提高。
第五,流通产业组织的企业文化创新。就流通产业组织而言,企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对不完善契约的补充。从我国流通产业组织方面分析,企业文化总体的特征是创新不足。因此,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通产业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创新的力量,通过创新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具体地:(1)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产业组织企业文化,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的企业文化构建不能照搬或套用国外的企业文化,而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2)立足于流通产业组织的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公司体制相适应,体现出市场意识、人才意识、竞争意识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意识;(3)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视野下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流通组织的企业文化创新要注重同一性、统一性和包容性,以便既能使企业文化得到组织内部和社会的认同,又能够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其他文化兼容。此外,流通组织企业文化的创新还应把握好发展方向,把内在的文化建设与外在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文化附加值,做到流通组织内在文化与外在形象的统一。
第六,流通组织的流通速度创新。一般的,流通速度指的是流通资本实现一定数额商品的快慢,也就是说,流通速度反映的是要完成一定的商品价值额所必须的流通资本循环次数。在我国由于流通资本规模有限,故提高流通速度并将流通速度与流通资本规模相结合,不仅能够加快当前流通业的运行节奏,更能够提高流通资本规模投资效率。流通速度的创新将是驱动经济的强大动力,必将带动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流通法律体系,为提高流通速度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二是结合我国流通业的实际,借鉴国外在流通速度方面的统计指标与统计口径,建立符合国情的流通速度评价指标体系,向流通速度要效益。 四、结语 流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尽管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年均递增10%以上,但是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尚不足9%,而且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流通火车头”仍需再提速、不断创新、不断实现自我发展。流通产业组织创新,是流通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驱动经济的强大动力,势必会带动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在流通业中,市场竞争的根源产生于流通组织强烈的生存愿望和意识,企业必须不断获得自身的生存能力、拓展生存空间。然而,每个企业又必然面临着竞争的压力,保证企业的生存能力不断提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对自身进行更新,通过创新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下,面对着大量国外流通企业抢滩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如何适应国情,进行流通产业组织创新,提高流通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从才.加入WTO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财贸经济.2001(8). [2] 方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的创新与竞争优势[J].商业时代.2002(23). [3] 金永生.论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 [4] 赵德海,邵万清.我国流通产业的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04(3). [5] 吴伟.新时期商业革命五大方向[J].商场现代化,2005(28). [6] 金永生.流通组织的营销创新与文化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 [7] 李海舰.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8] 郭冬乐,方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3(3). [9] 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11]金永生.中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