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运用自回归分部滞后模型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对我国的流通发展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流通发展 消费增长 实证分析 流通发展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消费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不足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很多,商品流通的发展状况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尽管我国流通产业的规模取得了发展,流通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也日趋明显,但是由于我国流通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比较小,因此在研究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中,往往只注意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及制度因素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影响,忽视了商品流通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实际上,商品流通作为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不仅其流通的规模影响着消费实现的程度,而且商品流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物质技术设施、流通网点布局都影响着消费的实现。流通发展的结构与速度,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的升级,最终也影响着消费效果。因此,商品流通的发展对于消费需求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从分工的角度研究了流通与消费增长的关系。他提出了动态生产率理论,即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流通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流通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消费需求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流通具有带动消费增长作用的思想。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也指出,“商品交换归根到底是满足质上不同需要的需求”。贸易的发展总是要通过创造条件去促使买和卖从不协调走向协调。卖要特别适应买,因为一切购买,归根到底是反映消费的需要。经济史学家理查德·摩尔的莫从分析商品流通对商人财富的作用入手,研究了商品流通对消费增长的作用,他指出“不能排除正是这种贸易在商人中间造就了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又在领主阶层中间造成了豪阔消费的时尚”。
国内的学者也注意到了商品流通发展与消费需求增长的关系。林文益(1995)指出,商品贸易不仅能满足消费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提高消费的条件。商品贸易不只是消极地去媒介生产和消费、建立产销联系、促进生产和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引导生产和指导消费,起着主导的作用。李金轩(2001)指出,商品流通业在市场运行中将处于前沿地位,这种前沿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易的频繁、市场关系的密切,地位也将愈益明显,搞活流通对拉动消费、解决就业有重要作用。黄国雄(2002)从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入手,指出流通产业具有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流通产业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形式和生活质量。只有通过流通与交换,才能实现现实需求,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万典武(2003)则从商业资本的再振兴对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性角度论述了商品流通对消费的作用,他指出,商业资本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使生产者不吃亏而消费者又可买到便宜货。扩大内需,不仅要启动有效需求,而且要振兴商业资本。
由此可看出,在商品流通与消费需求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流通经济学界已经注意到二者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二者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未触及。那么,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究竟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本文运用有关的统计资料,建立流通与消费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设计和实证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选取
研究商品流通与消费的关系,要选择合适的变量,先看商品流通变量的选择。衡量商品流通发展状况的指标较多,如商品流通业的固定资产规模、从业人数、创造的增加值等,但是最合理的衡量指标还是商品流通业所组织的销售额。应该说,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从业人数能反映出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资本和劳动是生产的要素,要素的密集程度能够反映出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但是,从我国商品流通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许多大型的商业设施投资很大,却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许多商场出现了闲置状况。因此,用商品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衡量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用商品流通业从业人数来反映也不太合适,因为尽管商业从业人数很多,但是由于商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造成商业效益不明显。用商品流通业创造的增加值来衡量商品流通,虽然能够反映出商品流通业对于GDP的贡献,但是并不能反映出商品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由于商品流通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商品交换,因此用商品流通业所组织的商品销售额较能反映出商品流通业的特点,并反映出商品流通业对社会的贡献。
商品流通业所组织的销售额有两个指标:批发零售贸易业的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贸易额是批发零售贸易行业所组织的销售额,也就是传统上的组织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切单位包括制造行业自销所销售的商品额。由于现代商品流通业的范围不局限于传统商业。因此,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能确切、全面的反映出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消费的指标按其最终构成有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一向是消费理论研究的重点。政府消费研究得较少。本文拟把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放在一起,以考察商品流通发展分别对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
本文拟选用1980~2005年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作为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指标,1980~2005年的居民消费支出额和政府消费支出额作为消费增长的指标。以上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国内贸易统计年鉴2006》。
(三)模型构建
笔者根据数据资料所显示的流通与消费变动的关系,尝试建立流通与消费增长的线性模型: JX=α+βSL +ε NX=α/+β/ SL +ε/ CX=α//+β//SL+ε// ZX=α///+β///SL+ε///
上式中,JX表示每年的居民消费支出额,SL表示每年的社会零售商品消费总额,CX表示每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额,NX表示每年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额,ZX表示每年的政府消费支出额。α、α/、α//、α///分别代表每个方程的截距项,β、β/ 、β// 、β///分别代表各方程中SL的系数,ε、ε/ 、ε//、ε///代表个方程的误差项。
考虑到时间序列的特点,为了有效地消除异方差和共线性等问题,在上述方程的基础上,运用自回归分部滞后模型进行分析。(p,q)阶自回归分部滞后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xt-i是滞后i期的外生变量向量(维数与变量个数相同),且每个外生变量的最大滞后阶数是τi,βi为向量参数。
在本文的分析中,为方便起见,假定滞后期为2,可得JX 、NX 、CX、 ZX与SL关系的回归方程为: JX=α+φ1JX-1+φ2JX-2+β1SL-1+ β2SL-2+u NX=α+φ/1NX-1+φ2/NX-2+β/1SL-1+β/2SL-2 + u/ CX=α+φ//1CX-1+φ2//CX-2+β//1SL-1+β//2SL-2 + u // ZX=+φ///1ZX-1+φ2///ZX-2+β///1SL-1+β///2SL-2+ u// 上述四式就是本文回归所用的模型。 实证分析结果 运用Eview3.1软件,根据每一方程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t检验结果,逐步剔除不显著变量,得到上述方程的最后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即: JX=0.888433 JX(-1)+0.803690 SL-0.687025 SL(-1)+ u NX=-0.359013+1.294841NX(-1) -0.395838NX(-2)+0.876064SL- 1.174344SL(-1)+ 0.438682 SL(-2) + u/ CX=0.711467+0.867020CX(-1)- 0.377069CX(-2)+0.847711SL- 0.776577SL(-1)+ 0.330644 SL(-2) + u // ZX=0.869664 ZX(-1)+ 0.802972 SL-0.688216 SL(-1) u//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简化后的自回归分部滞后模型各解释变量显著,而且整体拟和效果较好。各方程经过调整后的R2都在98%以上,说明方程的解释力很强。 从四个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
当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呈正相关关系,当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加1%,会引起当期的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分别增加0.80%、0.87%、0.85%、0.80%,这印证了本文的假说,即流通的发展会引起消费的增长。
但是,也可以看出当期的消费增长比例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例。这四者均低于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原因在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而居民和政府的消费支出中除了日常消费品的消费外,还有一些长期性消费支出,如居民用于购建房屋的支出和教育消费支出、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等。政府消费中的用于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不包括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内。
当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农民居民的带动作用最强,即当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加1%,可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0.87%,分别比城市消费高0.02%、0.07%。原因在于农村流通设施少,流通组织对农民更加重要。长期以来,农村流通网络残缺不全。随着改革的深化,供销合作社系统大多已陷入困境,不能继续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城市流通业改革和重组后已形成外资、民营和国有商业等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城市流通业,农村市场则在后供销合作社时代出现商业零售网点明显不足的情况,流通链条、网络残缺不全,给农民购物造成诸多不便,影响和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因此,如果农村流通设施、流通渠道稍有改善,则农村居民就会把强烈的消费欲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加更多的消费。
滞后一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与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呈负相关关系。滞后一期的消费品总额每增加1%,引起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降低0.69%、1.17%、0.78%、0.69%,这与本文的假说相矛盾。这是因为在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上期的流通额增加,意味着居民花费了较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商品,为了维持当期的消费支出水平,居民和政府要调整消费支出的时间分配,所以,上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越大,意味着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上期消费花去了居民较多的收入。因此,当期只能用较少的收入进行消费支出,造成当期的消费水平下降。在下一期又出现了消费的恢复性增长。这一点可以从滞后二期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出现了与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中可以看出。在滞后二期的情况下,消费品总额每增加1%,分别引起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增加0.44%、0.33%。 结论和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通过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态,有利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方便居民选购。特别是能面向广大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提供标准化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一流的服务环境,有利于吸引老百姓及时消费。连锁超市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的统一采购配送系统实行严格的商品准入制,严把进货商品质量关,因而能消除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给消费者带来的“购买忧虑症”(也称购物恐惧症),刺激消费者放心购物,扩大消费需求的即期投放。
制定国家流通产业布局战略,规定战略期内国家重点支持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流通产业进行刺激,以增加它们的自我积累能力;实施差别性的流通经济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以引导更多的流通生产要素投入到这些地区的流通产业。 参考文献: 1.文启湘等.消费经济学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穆争社,文启湘. 依据消费需要结构调整生产结构[J]. 消费经济,2002(03) 3.刘国光.先导产业:流通产业的转化目标[J].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丁俊发,张绪昌.商品流通战略与内外贸一体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