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流通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组织创新。本文以我国流通组织的业态初级化、主体小型化等现状分析为依据,建设性的提出了营造创新环境、组织形式和模式创新、流通速度创新等一系列促进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流通业的未来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流通产业,产业组织,组织创新,服务业经济 流通产业组织,指流通产业内部各企业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结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流通产业组织可分解为两个层面:流通主体,即商品流通业者,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经营事业的自然人和法人,现阶段我国流通主体主要包括商业企业、物资企业、供销合作企业、外贸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有关市场中介组织等;流通产业内的企业关系架构,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流通创新,是流通产业运用新技术整合内部资源和提供新型服务的结果。流通产业组织创新,指流通产业为了适应其他产业以及技术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流通组织的重新组合;其实质是通过流通组织的创造、集中、分散、融合与协作等途径,改变流通组织的形态,提高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其核心目标是流通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流通效率。 一、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现状 目前,我国流通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而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15%以上。2001年美国和日本的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1.7%和13.9%,而我国只有8.2%(中国统计年鉴,2002)。总体上看,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业态初级化。在零售环节,国内百货商店、个体商户以及集贸市场是最主要的零售经营形式,其中遍布城乡的各类集贸市场,其交易额约相当于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二。而发达国家零售环节的主要商业形态为连锁经营,且连锁程度均超过20%。2002年全球30家最大的零售商门店数总和在12万个以上,遍布88个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平均只有5%,即使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市也只有10%。 主体小型化。就单体而言,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零售业排首位的华联集团公司营业收入为30亿美元、资产额为8亿美元、利润为0.3亿美元,只相当于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零售业排首位的沃尔玛公司全球销售总额的1.22%、资产额的0.84%、利润的3.73%。就整体而言,我国年销售额500万元、职工人数在6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以及年销售额2000万元、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合计仅有11000多家,在全国13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其比重仅占0.08%。2004年,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每店从业人员为17.45人,国外零售企业平均每店从业人员为41.09人,后者是前者的2.35倍;在资产总量上,国外零售企业平均每店资产是我国零售企业的2.72倍。由此可见,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从业人员或是零售总额上来看,我国零售企业同国外零售业相比都偏小。 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低。德国五大零售企业的零售额早在1998年就占到德国市场的63%。美国百强零售企业占美国全部市场的34%,其中仅沃尔玛就占美国市场的6%。相比之下,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较低,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分别为10.70%和14.60%,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同时,我国流通组织的利润率较低。近几年,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 信息化水平低。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甚远。流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只占到其销售额的0.1%~0.3%,国外一般占到1.2%~2%;国内流通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1,国外一般是1:1或1:1.2;为流通组织开发设计信息系统的商业软件企业发展缓慢,盈利薄弱,而且有盈利能力也大部分靠的是与商业软件集成销售的硬件。 二、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对策 (一)营造创新环境 政府应尽快解决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的体制格局,协调现有流通产业主管部门间的利益,改变各行其事、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局面,为流通产业组织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应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的变化、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呈现新的流通组织形式,是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永恒主题。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在流通业运用中的贡献率,尤其是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流通组织信息化进程。国内外经验证明,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流动资金周转加快60%-200%,而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流通产业运营效率的高低,这对流通产业进行组织创新尤为重要。同时,加快流通金融制度创新,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商业信贷力度;主要是开展企业间的资金信贷,积极发展商业票据市场,加快立法使交易双方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 (二)组织形式和模式创新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由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流通企业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流通产业组织运作由中间商操作为主向供应链上主导商操作为主发展;流通产业组织关系由单个赢利的利益关系向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流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即合作竞争模式,使原来流通通道上由各企业的对立走向企业经营流通的共生,创造的成果由各参与企业共同分享,实行供应链管理,以后将不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三)网络化创新 网络化是我国流通产业组织改革创新的制高点。在零售环节,以连锁经营为突破口,构筑大型零售网络企业把成千上万分散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在网络内,大中小企业组织有机整合、合理集中、有效竞争、充满合力,共用一个渠道、一个平台、一个网络,最终使连锁经营突破零售业面向其他多种行业延伸、渗透,形成产业融合发展。 (四)流通速度创新 流通速度,是流通资本实现一定数额商品的快慢,是完成一定的商品价值额所必须的流通资本循环次数。由于我国流通资本规模有限,故提高流通速度并将流通速度与流通资本规模相结合,不仅能够加快当前流通业的运行节奏,更能够提高流通资本规模投资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健全流通法律体系,为提高流通速度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结合我国流通业的实际,借鉴国外在流通速度方面的统计指标与统计口径,建立符合国情的流通速度评价指标体系,向流通速度要效益。 (五)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 市场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它是流通组织在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组。流通产业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创新的力量,立足于流通产业组织的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与正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公司体制相适应,体现出市场意识、人才意识、竞争意识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意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企业文化;注重同一性、统一性和包容性,使企业文化得到组织内部和社会的认同,又可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其他文化兼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