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随着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本文基于最近几年发表的有关现代服务业的文献,综述了现代服务业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相关研究和研究成果,并给出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概念 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受到重视。200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随着对服务业发展问题重视,围绕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大量出现。根据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统计(截止到2006年10月9日),文章标题含“现代服务业”的文献共有284篇,发表时间全部在2001年以后(含2001年),其中2001年6篇,2002年5篇,2003年17篇,2004年47篇,2005年108篇,2006年101篇。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的主要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现代服务业,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定义。
朱晓青、林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它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三大基本属性。韩云(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
而另外一些作者则从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关系方面提出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庞毅、宋冬英(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兴高技术,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王瑞丹(2006)提出,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表现形态,服务手段更先进、服务内容更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新兴服务业。刘志彪(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讯服务、教育培训与卫生保健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翠兰(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是指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型态,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即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以上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都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现代服务业的现代性,即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达阶段的产物,和传统服务业相对,是新兴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性,尽管现代服务业是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它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是依靠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而进行的;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密集性,和传统服务业不同,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提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是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动态性,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产业发展演进中提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性,作为服务业,既包括为企业等提供的中间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为居民提供的最终服务,但是专业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无疑在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现代服务业包含的产业部门,大体上有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范围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部门,广义的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一些认为是公共事业的部门,如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综合来看,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是大家一致认为的现代服务业,而旅游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是否属于现代服务业则存在分歧。 现代服务业提出的背景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逐步深化。服务业概念是在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最近又提出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其基础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一)服务业概念的起源和内涵
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产业”这个概念,西方不少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产业进行过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揭示过第三产业的经济范畴及发展规律。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埃伦·费希尔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按照费希尔的观点,“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 1957年,克拉克丰富了费希尔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把国民经济结构明确地分为三大部门,即:第一大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等;第二大部门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第三大部门是服务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专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律师事务和服务军队等。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 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2000 年全球服务业增长值占GDP 比重63%, 主要发达国家占到71%,多数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
(二)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大快于传统服务业, 1970—1986年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 远高于传统服务业91%和85.3%。作为现代经济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当前,以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转移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2004 年9 月,联合国贸发会议直接投资报告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之一就是外国直接投资已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转向服务业,从1970-2002 年间,服务业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25% 上升到60%,而制造业则从42% 下降到34%。 现代服务业提出的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出现的产业结构的软化现象,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知识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事与知识劳动有关的白领工人大量增加,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制造业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一些环节独立出来,如研究开发、设计、后勤供应等,制造业的服务成分不断增加,如技术支持与培训,售后服务等;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大量新需求,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扩展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大量应用,扩大了服务业的市场,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转变;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内涵,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集聚现象和集聚效应等进行研究。
朱晓青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等三个特点。杨翠兰(2005)认为传统经济学关于服务涵义与特征以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成为实践发展的要求。朱珍华、夏训峰(2006)研究了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出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韩云(2005)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提出工业化加速了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及其产业集聚需要服务业的支持,特别是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产业集聚的重要举措。刘晖、张信(2006)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带动使得这两个产业的表现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服务业高技术化和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的出现。王瑞丹(2006)进行了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认为高技术型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就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新业态。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表现形态,服务手段更先进、服务内容更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新兴服务业。刘辉群(2005)分析了世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服务业的开放是大势所趋,服务贸易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代文、秦远建(2006)认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体。在这一聚集体中,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等相关联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的空间集聚现象,提出了虚拟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生态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链群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刘重(2005)探讨了现代服务业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是一种类别,即第三产业可以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区分,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现代服务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常修泽(2005)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问题、结构问题、竞争力问题和体制问题,提出以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体制创新思路。裴(2006)研究了企业外包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认为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耦合现象,生产性服务形成企业的中间需求,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企业外包成为一种趋势。盛世豪于2006提出,自20 世纪60 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全球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已呈现出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顺应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旋律,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越来越多地体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一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不断增加;二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是服务业成为新技术重要的促进者。张树林(2006)则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优势和聚集效应。周勇、李廉水(2006)研究了都市圈现代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市场作用机制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另外一些研究则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等。
我国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以对策性研究居多,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最后还是归结到提出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与对策上,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应用性研究中,针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最多,这也反映了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发展起来,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这样一个现实。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重视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贡献,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打破垄断,优化利用外资;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全球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定位相配合,利用CBD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改组,利用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延伸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通过制造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保持科技创新型服务业高速发展,力争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各类服务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组织体系;推动传统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吸引人才,激励创新创业,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扩大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服务消费环境,优化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制定扶持服务业企业的政策,鼓励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政府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以及专有技术与人才的投入, 创造形成服务业竞争力的高级生产要素,加强创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提高其服务水平。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现象等方面展开,对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基本的内涵与特征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大部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满足地方发展服务业的政策需要,属于应用性对策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对于政府部门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性推理和描述性分析方法,尤其是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应用比较普遍,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定量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成功经验总结还不够,对服务业发展的机制、模式、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4,4 2.郭馨梅.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05,7 3.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J],2005,10 4.韩云.产业集群与发展现代服务业.集团经济研究[J],2005,12 5.荣晓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6,1 6.李正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构想.上海商业[J],2005,2 7.王瑞丹.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J],2006,3 8.王婉薇.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之我见.江苏商论[J],2006,6 9.李原.关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经济问题[J],2006,6 10.黄繁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南京现代服务业的理论探讨.南京社会科学[J],2001 11.李安定等.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金融支持.金融与经济[J],2006,2 12.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理论与现代化[J],2005,6 13.常修泽.体制创新:释放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能.中国经贸导刊[J],2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