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WTO“后过渡期”里,我国国内零售业市场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国外零售企业开放,其生存和发展的国内环境将有较大的改变。顺应并积极迎接这种改变即成为我国零售业在新时期发展的关键。然而我国零售业目前存在的规模小、信息不畅和调控不利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对WTO“后过渡期”里我国零售业存在的几个代表性问题入手,探讨出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国内零售业在WTO“后过渡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V/TO“后过渡期”;问题;对策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零售业将取消对外资零售业在地域、股权和经营范围的限制。我国零售业直面国外零售业的挑战。现代零售流通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所以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探求适合我国零售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措施。 一、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低,要加快企业间联合、兼并、重组步伐 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发展,兼并、收购是零售业迅速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兼并重组方兴未艾,全行业集中度加剧。由于零售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竞争白热化的局面这几年一直没有改变,导致行业利润率持续下降,亏损企业增多,整个行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就是行业集中度加大,而兼并收购则是行业整合的主要手段。在企业市场化运作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未来不管是超市还是百货业都将出现几个行业巨头;同时,为尽快具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规模优势,连锁零售龙头企业尤其是连锁类上市公司,纷纷实施资本运作,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逐步由原来的区域性公司转变为全国性公司。以规模性整合达到规模性营销。 二、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化程度低,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美国著名管理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经济权力正迅速从制造商向零售企业转移。这种权力是信息带来的。通过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确保供应商与零售商的高度配合与精密合作,方便快速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信息化程度对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装备我国零售企业:(1)建立现代化的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使信息资源能够共享;(2)实现商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积极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3)在现代物流上,企业要普遍实现管理电子化。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商品储运体系,提高物流效率。 三、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空不到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一)政府应加强立法和宏观调控,控制外资大店的过度膨胀。
通过商业立法来延缓外资连锁巨头过快的扩张速度,给予内资企业尽可能大的成长空间,显得十分必要。如:《大店法》与《反垄断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相应的法规措施还应该进一步细化和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既能够有序开放,又能够规范外资行为。 (二)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法规。
要从优惠政策转向市场法规的建立,为市场发展扫除障碍。政府应该营造一个平等、公开、宽松的竞争环境,并且不断地规范、优化竞争环境,使内外资企业处于相同的起跑线,如在土地、税收、扩张区域和商业网点等方面,特别是在选址上应公平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市场行为,市场的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来解决,政府既不能对国内零售业进行过度保护,也不能对外资给予超国民待遇。应逐步取消外资零售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创造公平贸易环境。 (三)政府的政策导向。
一要着力加快商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引导零售业可持续发展。二要加快零售企业改革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政府鼓励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扩大规模;鼓励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到境外发展;努力培育主业突出、内外贸结合、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三要引导中小零售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技术、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中小零售企业现代化水平。 (四)加快我国现有商业机制的转换。
必须使国有资本大面积退出,在国内零售企业之间,继续进行资产重组如兼并、收购、联合等:一是通过强强联合,实行优势互补,这是企业迅速壮大的良好途径;二是以名商场、名店为龙头,通过以大并小,以强购弱,使优势企业以低成本实施扩张,组建控股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三是横向联合,将分散经营的中小零售企业通过合并或者联合改组成更大的企业。打造我国零售业的“航母”。 四、零售业态混乱,组织化程度低,要注重管理和效益,科学配置业态结构 (一)明确我国零售业的市场定位,实现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转变。
要认真研究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业态的调整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既要在区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带来的同业态模式的恶性竞争,又要用业态的多样化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和差异化。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零售业态经验,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的措施应为:稳定发展大型百货商店,并对其进行功能改造;积极发展既能满足各种需求又能发挥商业经营特色的专业店和专卖店;努力发展连锁超市和超级购物中心,使其成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一体化的场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展仓储式商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网上销售等高科技性质的零售方式,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满足消费者对零售业发展的需求。 (二)积极探索零售新兴业态,调整零售业态结构。
面对新的竞争和挑战,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建立新型零售业态,并以建设现代化、便民化、多业态的现代流通体系为目标,推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和升级,使新型业态在业态结构调整中成为新的增长点。未来几年内,专卖(业)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作为新兴业态形式,将会获得良好的发展,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五、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抢占我国市场,要鼓励企业跨国经营,开辟新的市场 (一)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约803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2003年农村消费品总额16065亿元,占全国消费品总额的35.04%。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农村消费能力不断上升,县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大型零售企业包括外资在农村的销售网络几乎为零,造成县域商业流通组织严重滞后于城市,90%的县以下的市场由个体、私营经济占领,业态单一,经营秩序混乱,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这也为我国零售业走向农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只要研究农村市场需求和农民消费特点,适应农村营销方式,农村市场必定会大有作为。 (二)鼓励零售企业跨国经营。
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分工和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阶段,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断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加快我国零售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能够使零售企业作大作强,而且还将发挥窗口作用,带动制造业的跨国经营。 (三)促进零售业与旅游业结合。
在现代的社会中,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的、回归自然的消费方式是消费的一大热点。因此,商业依附于旅游业的发展,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大有作为的。旅游业发展了,商业的发展就有了销售的对象。我国有许多地方是很好的旅游胜地,大有潜力可挖。因此要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商业机会,在风景旅游名胜区确立商业、旅游业互为联动的发展目标。 六、资金短缺,融资难,要开源与节流 (一)商业资本延伸产业链,联袂相关资本实现共赢。
加大商业资本的投入,其他产业的资本变为商业资本是商业资本在短时间内完成裂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方式之一就是银行业、房地产业加盟零售业,使零售商经营管理上的优势、房地产商土地使用及配套商业设施建造上的优势、银行资金上的优势链接在一起,三者各得其所各获其利。方式之二是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向科技、生产、外贸等领域拓展,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的流通产业,组成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大型商业集团。 (二)低成本战略。
零售业加强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成本的控制,发展零售业应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零售业采用各种新技术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资金库存周转;运用计算机对商品购销进行管理,加快信息沟通速度;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扩大产品销售等。科学化管理使物流、商流、信息流通过配送中心实现统一,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现代零售业已充分市场化、透明化的商品价格使零售企业唯有更多地降低成本,才能争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空间。降低成本并不是以牺牲产品品质和减少服务为代价的成本控制,而是要摒弃在超豪华装修上不惜血本或以打“价格战”来过渡促销的做法,而是最大限度地将资源用在实处即创造顾客满意一切必要之处和重要之处。 七、零售业人才匮乏,要积极培育各类人才,创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积极培育各类人才,缓解零售业的人才匮乏问题。
解决零售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是完善高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具有现代流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鼓励社会举办中短期或业余物流培训班,以弥补短期零售从业人员的匮乏;三是国内零售业应加强对职工和管理层的培训及对物流人才的重视;四是缩小与外资零售企业的薪酬差距,以增强国内零售企业对现有人才的吸引力。 (二)现代营销理论强调如何保留顾客,留住顾客等于拥有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源。
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而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首先使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员工满意,不满意的员工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最大障碍。因此获得顾客满意直至保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满意。而满足员工需求是获得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员工的需求,直至满足员工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