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产品流通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农产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取得飞跃性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流 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建设,目前已开通全国铁路、公路绿色通道20多条,总里程达6.7万多公里,省际间绿色通道130多条、省市内绿色通道210多条,总里程达4万多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高效快捷、无污染的绿色通道网。2008年我国实现农业总产值3.4万亿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05.0亿美元,进口额586.6亿美元。目前我国农产品总量位列世界第一,蔬菜、水果商品化率达90%以上,水产品、畜产品商品化率70%以上,粮食40%以上。
(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逐步优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我国已形成集现货与期货、产地、销地与集散地、批发与零售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目前已建立起约50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539个,粮油专业市场146个,蔬菜市场265个。近年来,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逐步形成了农村商品流通渠道,推动农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目前已完成25万个农家店,覆盖面75%的县市;重点支持309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升级改造,建立区域性的龙头批发市场。据统计,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007年交易额将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累计带动2300多万农户增收,带动新增就业110万人。
(三)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积极投入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为农民获取和发布农产品信息服务,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发展,帮助农民利用信息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发改委有中国价格信息网、农业部有中国农业信息网,商务部制定了《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启动了“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市场信息服务工程”等重点工程。目前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已监测样本企业已达2.1万家,监测地域已经覆盖全国99%的地市和49%的县。
(四)农产品流通能力显著提高。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基本形成了一批有素质、有谈判能力、有风险规避能力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对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诚信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成立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有各级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协会近3000个,其中省级供销合作社领办13个。目前全国有农产品经纪人约600万人,10万余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培训,其中2万人获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明显好转。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加大整顿和规范食品质量安全力度,目前已产生了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农业国家标准1281项,行业标准3272项,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标准334项,绿色食品标准90项,有机农产品标准4项;并制订了相关部门规章,商务部有《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开展了生猪屠宰行业和酒类市场等八类专项整治,并建立了索证索票制度和台帐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农产品实物总量已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20%;我国瘦肉精检出合格率达到98.5%,比200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蔬菜农残的检测合格率达到93%,比2001年提高30.5个百分点。
二、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改革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小生产与大流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流通环节多、损耗高。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由于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绝大部分,经过多环节的流通链条,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据估算,我国每年粮食流通损耗2550万吨,占总产量的5%以上,损耗率高达15%,发达国家仅为1%;水果蔬菜损耗1.5亿吨,占总产量的12%,损耗率高达25%,美国仅为1%-2%。
(二)流通渠道不畅、成本高。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农产品采购和经营的主要“瓶颈”,使得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当地开辟了农副产品运销 “绿色通道”,但地方保护主义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农副产品的跨地区外销障碍重重,这无形间增加流通成本,造成大量积压和损失。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从广东湛江到北京的果菜“绿色通道”要经过10个收费站,每辆车总共需缴费4600元;从山东寿光到哈尔滨,要经过14个收费站,合计缴费1800元,均超过运输成本40%。
(三)物流设施投入不足、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农村交易网点少,设施简陋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目前,我国县以下的零售面积人均不足0.1平方米,只相当于大城市的1/10。并且由于冷链物流设备投入严重不足,大大限制农产品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失巨大。目前我国的冷库总容量仅为700多万立方米,且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80%-90%的农产品采用普通卡车运输。冷藏列车仅6792辆、冷藏汽车3万多辆,总冷藏运输率10%-20%。
(四)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交易多采取 “协商买卖”,一对一的议价需要寻找多个对手,不利于节约交易时间和提高流通效率,并且已有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生产和销售需要,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带有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在途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多数批发市场还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信息,仅有34%的建有网络信息中心,21%建有电子屏幕,17%配有磁卡通讯设备,大部门市场没有信息服务。此外,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农产品信息采集、传播、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实用性不强。
三、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建设经验
(一)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大。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日本将批发市场建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农产品储藏仓库、场地、道路等主体基础设施的投资中政府财政预算占40%;欧盟每年从财政中拨款,对改善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和销售的项目进行补贴,包括修建道路、码头、仓库(包括冷库)和市场等基础设施,此项补贴占欧盟农业基金的25%,在一些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所占比例达30%-50%。
(二)流通组织化程度高。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流通都有专门的组织协助,物流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都较高,如日本的农协、美国的行业协会、荷兰的花卉拍卖协会(VBN)、欧盟的流通合作社等等。日本的果品和蔬菜流通经由农协或其他组织的上货量各占上货总量的59%和66.5%;美国农产品流通以直销为主,果蔬类产地与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网络间的直销比例约占80%左右;法国的流通合作社农产品营业额占到全国50%以上。
(三)物流冷链技术发达。发达国家农产品运输大部分采用冷藏车或者冷藏箱,并配以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了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使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完好率都得到极大提高。目前发达国家果蔬流通的预冷保鲜率在80%以上,而我国仅为30%左右;冷藏运输率在80%以上,日本达到98%,而我国仅为10%-20%。以冷藏运输率10%测算,每提高10个百分点,我国水果蔬菜流通损耗率将降低3个百分点。
(四)农产品信息化程度高。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带动了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发挥着集中市场信息的信息中心功能,交易双方采用电子交易,实物交割由产地直接向超级市场等集配中心运送,做到商流、物流分离。美国还建立了条形码技术追踪系统,全面跟踪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流出状况,并且对供应链上游流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回溯。
四、建议
(一)增加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一是国家应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完善仓储、交通运输、储藏、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等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三是加大农村市场信息硬件基础投入,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信息共享,实现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二)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一是鼓励发展“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 等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实现标准化生产,集体采集、收购,集中储藏、包装,统一配送、运输,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优质农产品经纪大户成立农产品专业流通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生产布局与供求衔接。
(三)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一是加强我国农产品流通标准化体系研究与建设,尽快制定出适合国情的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实施方案;二是加快推进物流冷链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立法。
|